十一
低挫折商是怎麼被煉成的
把一個壞蘋果和一個好蘋果放到一起,好蘋果也會變成壞蘋果。
這個道理很簡單。然而,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將“好蘋果”和“壞蘋果”捆在一起,結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蘋果”逐漸也變成了“壞蘋果”。
我們國家的孩子普遍被認為經不起挫折,並且,較一致的看法是,溺愛導致了這一結果。
然而,最近和幾個家庭的聊天令我認為,這一看法是片麵的。溺愛未必就是孩子們低挫折商的主要殺手,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們為了讓孩子聽話,常使用要挾的方法。
所謂要挾,即如果你在事情A上不聽我的,那麼我就剝奪你在事情B上的好處。
這樣的做法導致了挫折擴大化。假設事情A是一個問題,而事情B本來不是問題,那麼,當父母們使用要挾的做法時,就是將事情B和問題A捆綁在一起了。這時,壞蘋果效應就發揮作用了,因為問題A這個壞蘋果和事情B這個好蘋果被捆綁在一起,事情B也被感染成壞蘋果了。
並且,假若父母們常使用要挾的手法,那麼挫折就會不斷擴大,最終,事情C、事情D、事情E等全被感染成了壞蘋果。
這樣發展下去,孩子最終會形成一個糟糕的心理機製:他一看到一個小問題產生,立即就擔心一個很大的惡果出現,於是對這個小問題非常恐懼。這就是所謂的經不起挫折,也即低挫折商。
小知識:挫折商
挫折商的英文簡稱是AQ(Adversity Quotient),是美國職業培訓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變挫折為機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簡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書,從此以後,AQ成了職場培訓中的重要概念。AQ不隻衡量一個人戰勝工作挫折的能力,它還衡量一個人戰勝任何挫折的能力。麵對同樣的打擊,AQ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一家電信公司的銷售數據表明,高AQ員工比低AQ員工的銷售額高出141%。其他研究也發現,高AQ員工的生產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也顯著好於低AQ員工。並且,高AQ的病人在手術後恢複得也遠比低AQ的病人快。
不要把一個壞蘋果和好蘋果放在一起
低挫折商的人一個重要特征是將挫折擴大化,即當事人會將一個挫折的惡果延伸到其他方麵。於是,他們遭遇到一個挫折事件後,很容易產生“天塌下來了”的感覺,從而覺得一切都糟透了。這樣一來,一個挫折事件就會像瘟疫一樣蔓延到他生活的方方麵麵,最終讓他因為一個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較少這樣做,他們會將挫折的惡果控製在特定範圍。他們知道,一個挫折事件隻是一個挫折事件。
挫折擴大化的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最近聽了幾個家庭的故事後,我認為父母的“培養”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下麵這個故事可以很經典地反映出挫折是怎麼被擴大化的。
劉太太帶著10歲的兒子壯壯去他最要好的小夥伴林林家做客。本來的計劃是吃完午飯後兩家一起去遊泳,而遊泳是壯壯特別喜歡的運動。
然而,吃飯的時候,一件不愉快的事發生了。當時,壯壯打了一個噴嚏,林林正好坐在他對麵,結果一些唾沫星子噴到了林林的碗裏。
劉太太看到了這一幕,希望兒子能向林林道歉。沒想到,壯壯不但沒有道歉,而且迅速大口吃完飯後,隨即去了客廳裏看電視。
劉太太很生氣,也覺得有點丟臉,認為兒子實在太不懂事了,於是跟著去了客廳,並要壯壯去道歉。壯壯很不情願,認為媽媽是小題大做,畢竟林林和林林的媽媽都不在乎,為什麼非要去道歉,並且他也不是有意的。
看到說不動兒子,劉太太變得更加生氣,她對壯壯說:“如果你不道歉,那麼別想去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