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壯聽到媽媽這麼說,一下子失控了,他向媽媽喊道:“不去就不去,我根本不喜歡遊泳!”

接著,壯壯跑了出去,但跑到林林家門口的時候,被剛回來的林林爸爸給攔了回來。林林媽和林林對劉太太說,他們並不生壯壯的氣,畢竟壯壯不是有意打噴嚏的。最後,兩家人還是去遊泳了,但在遊泳池,壯壯一直坐在那裏生悶氣,遊泳對他的吸引力已明顯降低了。

聽劉太太講完這個故事後,我問她,當時怎麼想到用遊泳作為條件讓壯壯去道歉的。

劉太太說,她知道壯壯喜歡遊泳,因此,她想用限製壯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換取他的道歉。

當然,她失敗了。

“並且還帶來了一個糟糕的副作用,”我對她說,“你兒子對遊泳的興趣也明顯減少了。”

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意義的故事,它經典地顯示了一個好蘋果(對遊泳的興趣)是怎麼被一個壞蘋果(打噴嚏事件)給感染的。

並且,在與劉太太和她丈夫的交流中,我發現,限製兒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B以迫使他在事情A上向媽媽讓步,已成了劉太太一個最常用的“教育”方法。結果可想而知,壯壯的興趣愛好明顯有日益減弱的趨勢。

“那我該怎麼辦?”劉太太問我,“難道就聽任他做了錯事也不道歉?”

劉太太這樣問,就好像是,她麵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聽任兒子打噴嚏不道歉,要麼就是用不去遊泳做威脅以迫使兒子道歉。

當然不是這樣,因為除了這兩個選擇外,還有其他許多種選擇。僅僅在如何麵對兒子打噴嚏這件事上,就有許多種選擇,不同的家長會有不同的智慧去麵對這件事。

但無論如何,應有一個原則,就是把打噴嚏不道歉這件事當成一件獨立的事來看待,而不要摻雜進其他事情,否則很容易產生“壞蘋果效應”,讓挫折擴大化。本來隻是打噴嚏不道歉一件小事,最終卻弄成了兒子險些離家出走的大事,還製造了一個副作用—小家夥對遊泳的興趣減弱了。

“民主手法”摧毀了兒子的學習興趣

假若這個事件不是發生在媽媽和兒子之間,而是發生在兩個大人之間,那麼一方使用這樣的手法,另一方可能立即會質問:“你想要挾我嗎?”

這的確就是要挾,並不會因為是媽媽和兒子的親密關係,這種要挾的味道就減少了。壯壯之所以那麼生氣,就是感覺到自己是被要挾了。

這種要挾的手法,看來在我們這個國家非常流行。某個周日,我去麗江花園參加報社舉辦的一個活動,隨後和幾個家庭聊了一會兒,結果發現,要挾的手法在這些家庭中非常常見。

梁太太有一個上初三的兒子,很乖,很聽媽媽的話。他學習上很努力,也很少上網,每次想上網都會征求媽媽的意見,如果媽媽不在家,他就很自覺地不上網。梁太太描繪兒子的情況時,周圍的媽媽們發出羨慕的驚歎。

不過,梁太太也有自己的苦惱:“他是很努力,但自己沒什麼興趣,缺乏主動性,所以學習效果不好,成績也不怎麼樣。”

梁太太的描繪讓我感覺,她是一個很強勢的媽媽。我指出這一點後,她趕緊辯解說,她很民主的,每次要求兒子做什麼事情時,她都會和兒子商量,如果兒子不願意,那麼她不會強迫他做什麼。

她舉例說,兒子的數學成績不好,她專門給兒子報了一個補習班。結果,她兒子周一到周六要上課,周日還得去上補習班,沒有休息的時間,非常累。於是,他有一天和媽媽商量說,他可不可以不上數學補習班。

梁太太說,這時她表現得很民主,對兒子說,你可以不去上數學補習班,不過,你在數學上丟的分數,是不是應該在物理和化學上補回來?她兒子諾諾地答應了。

聽完梁太太的說法,周圍的媽媽們笑了起來。我也苦笑了一下,問她:“這就是你說的民主?”

梁太太點了點頭。

我說:“那我可以推測,你兒子的物理和化學成績會下滑。”

梁太太吃了一驚,她說:“的確如此,但你怎麼會預料到?”她說,她和兒子商量不上數學補習班這件事是幾個月前發生的,那時兒子的物理和化學成績還不錯,但現在,他的物理和化學成績已明顯出現了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