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繼續問這個媽媽,她使用“民主手法”的範圍有沒有涉及兒子的所有科目?她想了想說是。

聽她這麼說,我接著說:“我還可以預料,你兒子的所有科目成績都一般。”

我解釋說,假設數學成績差是一個壞蘋果,對待這個壞蘋果,你可以想辦法讓它恢複,也可以接受它就是事實,已很難更改了。但無論如何,要把這個壞蘋果看成一個獨立的事情,而不要把它和其他科目攪在一起,否則其他科目也會變成壞蘋果。

並且,梁太太的所謂“民主手法”明顯是要挾。看起來她好像對兒子說:“沒問題,我可以答應你的要求。”然而,她隨即提出:“你要在其他方麵滿足我的條件。”這種披著民主外衣的要挾手法危害很大,因為孩子仍然會感覺到自己是被威脅的,他們勢必會對父母的意誌產生反感,於是潛意識上會和父母對著幹。

解決之道:就事論事

劉太太和梁太太的故事表明,不要把好蘋果和壞蘋果摻在一起,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如果想培養孩子的高挫折商,那麼還有一個重要原則:不要把小問題看成大問題。更準確的說法是,不要把現實中的小問題看成是想象中的大問題。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和父母們聊天時,我發現太多的父母有這樣一個壞習慣:一個小問題在孩子身上發生了,父母們想象到這個問題延伸下去會成為一個大問題,於是如臨大敵,對孩子的小問題大動幹戈。但他們的行為強度與孩子目前的小問題是嚴重不匹配的,實際上是他們沒有看見孩子遇到的是小問題,他們看見的是自己頭腦中想象出來的大問題。

這樣做常有這樣一個結果: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覺得父母憑什麼因為一個小問題對自己大動幹戈,於是意識上不得不聽父母的,但潛意識上開始和父母對著幹,最終,這個小問題果真成了一個大問題。王女士和女兒的故事就反映了這一點。她的女兒楊楊在上初三,學習成績從初二開始一落千丈,現已從班裏的第一名下降到了30多名,而且有繼續下滑的趨勢。

為什麼會這樣呢?

王女士說,都是網絡和手機惹的禍。原來,從去年秋天開始,楊楊喜歡上了上網聊天。她在網絡上管理著一個QQ群,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樂趣,於是經常想上網。

但是,媽媽和楊楊此前達成過一個協議。按照這個協議,楊楊一個星期隻能上一天網,而且時間也有限製。

王女士說,她是和女兒商量製定出這個協議的。楊楊也知道這一點,她一直想控製自己,按照協議規定的時間上網。但她最終沒忍住,開始偷偷上網。發現女兒偷偷上網後,王女士非常憤怒,她嚴厲地訓斥了女兒一通,並要求女兒嚴格遵守她們製定的協議。每次,楊楊都答應了,但一有機會就又偷偷上網了。

後來,王女士和丈夫等家人嚴格控製了家裏的電腦,不再給楊楊偷偷上網的機會。這個問題總算解決了,誰想到很快又出了新問題,楊楊開始喜歡上用電話和同學聊天。

“一開始是幾分鍾,後來發展到20分鍾,現在發展到每天兩個小時。”王女士說,“她不僅令我發瘋,我們一家人都在發瘋。現在一聽到楊楊打電話,不僅我會衝進她的房間訓她,我的先生和我婆婆都會衝進去訓她。”

這是一個典型的故事,表明了一個小問題是如何最後發展成大問題的。

遇到了一個問題A,產生了挫折感,並把這個挫折感擴散到事情B、事情C乃至人生的許多方麵,這是典型的低挫折商。或者,遇到了一個小問題,立即就想到了極其可怕的後果,於是變得很焦慮,這也是典型的低挫折商。

低挫折商是怎麼煉成的?本文提到的三個故事反映出,它常常是被父母們的糟糕“教育”方法給訓練出來的。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學會就事論事,遇到了什麼問題,就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單獨的問題來處理,而不要把其他的問題攪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