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他們為什麼好吃

世界是矛盾的。

表現出來的樣子如果是A,那麼其深層的原因就可能是-A。

例如,極其外向的人常常是沒有一個知心朋友的,整天笑個不停的人內心是很悲傷的,看起來最性感的人是性冷淡,而那種看起來最簡單的人腦子裏充滿了狂暴的想法和衝動……

同樣的道理,咱們中國人很好吃,而導致這一表象的核心原因可能是,我們小時候普遍被餓壞了。

我的一些讀者朋友建了一個QQ群,名稱是“非正常人類研究中心”,而大家則以“研究人員兼被研究人員”自居。

這麼說,我就是“非正常人類研究標兵”了。很長時間以來,我多少也是以這種角色自居的,認為我的文章過於尖銳,其實咱們國家的大多數家庭還是正常的。但從去年開始,我越來越覺得,咱們的大多數家庭是病態的。

第一次有這個感覺,是去一個小區演講。演講麵對的聽眾都不是我的專欄讀者。演講結束後,現場三四十名聽眾中的七八名聽眾被我的演講內容震動,聚在一起和我做了約一個小時的交流,基本都是請教孩子教育的問題。

交流結束後,我有點發暈的感覺,覺得自己仿佛是進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怎麼那麼多明顯的很可怕的事情就一直被這些家長當作理所應當的手段而用在孩子身上呢?

最近再次湧起這種感覺,是有一天突然明白,和那麼多媽媽聊過了,但明顯夠格稱得上“足夠好的媽媽”的卻隻有一個,就是《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中的男孩的媽媽。並且,前幾天又和她聊天,才知道現在普遍流行著許多變態的育兒經。

譬如,她說,許多育兒書上都談到對付幾個月的嬰兒夜間哭泣的辦法:不管他,他哭幾個晚上後就不哭了。

天啊,我說,這不是殺人嗎?

但很可怕的是,她說,這是很普遍的。

和人聊天的時候,常碰到這樣的女子,她把愛情當作唯一重要的事情。當愛情失去時,她就覺得整個世界崩潰了,因為這是她唯一的需要,也是她唯一的支柱。唯一的支柱都倒了,自然整個世界都坍塌了。

同樣的道理,幾個月大的孩子,吃—準確的說法是圍繞著吃東西的所有口感的滿足差不多是他們唯一的需要,如果這個唯一的需要也得不到滿足,他們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1歲前孩子怎麼愛都不過分

記得“廣州媽媽”網上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兒子僅3個月,晚上哭泣時,年輕的媽媽會去抱他哄他喂他。這時,年輕的爸爸會非常暴躁,說應該給孩子挫折教育,不應該這樣對他。

當時,我回複說,這個爸爸像在吃醋,他要和兒子爭奪“媽媽”的愛。但現在我明白得更深,3個月兒子的哭聲應該是喚起了爸爸身體的痛苦記憶,他小時候晚上哭泣時就是被那樣對待的。既然老子我小時候餓了沒人管,憑什麼你小子餓了就要人嗬護啊!

我這個朋友說,她覺得做媽媽的這時該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無條件地滿足孩子這些需要。她說,她本能上反感那些育兒書的方法,當她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孩子時,她就會去看《動物世界》這類電視節目,向動物取經,譬如動物是不會拒絕想吃奶的幼仔的。

這也是目前流行的客體關係理論的說法:對於一個1歲前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愛,怎麼愛都不過分。當然,這裏麵有一個前提—養育者看到孩子的真實需要。

但這樣做很累。譬如我這位朋友記得,兒子三四個月時,會一個小時吃一次奶,白天如此,晚上也一樣,做媽媽的就會很累,但她就是堅持這樣做的。想必這也是她的兒子之所以發展得那麼好的一個關鍵原因吧。

關於這一點,一個朋友在我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說,這樣大的嬰兒之所以頻繁吃奶,不是因為新陳代謝,而是因為寶寶肚子裏有氣,所以這時要拍拍嬰兒的背部,讓他打一下嗝,然後他就可以吃多一些,那樣就不必一個小時吃一次奶那麼頻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