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繼父和弗蘭克的關係改變了,他開始尊重弗蘭克。不過,弗蘭克認為,這不是因為他的力量,因為繼父仍然遠比他強壯,繼父之所以尊重他,是因為他替繼父的“內在的小孩”實現了願望。
原來,弗蘭克繼父的父親一樣是個“暴君”,而繼父小時候就像弗蘭克一樣常常無故挨打,不敢反抗。這種經曆讓他有了一個“窩囊的內在小孩”,而他長大後就把這個內在的小孩投射給自己的兒子,而他扮演“內在的暴虐的父親”,於是他一樣常常沒有道理地暴打弗蘭克。弗蘭克表現得越窩囊,他的投射就越成功,這就會鼓勵他繼續投射。但弗蘭克終於反擊了,不再做一個窩囊的小孩了,這時繼父就難以再將“窩囊的內在小孩”投射給他,而且因為弗蘭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反抗暴力的父親,所以他開始尊重弗蘭克了。
如果這個社會中普遍的邏輯是誰欺我,我反擊誰,那麼這個世界要美好很多。但不幸的是,這個世界上更常見的邏輯是,強者欺壓弱者,弱者欺壓更弱者。
在家裏溫順,在家外受傷
蔡敏敏說,她有一次忍不住想反擊了,她攥起了拳頭,準備魏娟再打一下時,她就還擊。然而,她擔心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於是沒有進行還擊。
然而,她越扮演一個窩囊的、逆來順受的小女孩形象,魏娟對她的投射就越厲害。魏娟多麼恨自己的“窩囊的內在小女孩”,她就多麼惱恨蔡敏敏的逆來順受,當看到蔡敏敏比她小時候更順從時,她對蔡敏敏的折磨就更厲害。
她看似是恨蔡敏敏,其實是恨自己小時候的窩囊。當處在自己本來的角色時,蔡敏敏並不明白魏娟為何變態地折磨自己,但她一進入魏娟的角色,她立即就明白了,魏娟是將她當成了一個“替代品”。
不同的家庭,對於溫順的看法不同。
大多數家庭,父母都渴望孩子聽自己的話。這些家庭中,一些家庭的父母要求孩子堅強而聽話,而另一些家庭,父母則要求孩子溫順而聽話。
在前一種家庭中,如果孩子表現得軟弱,那麼父母會對他更苛刻,所以盡管他內心深處很軟弱、很受傷,他還是會表現得特別堅強,甚至將軟弱徹底從自己意識中排擠出去,而表現得絕對堅強。
在後一種家庭中,如果孩子表現得軟弱,父母會對他很好,給他額外的獎賞。於是,在這種家庭中,軟弱會成為一個好素質,聰明的孩子會刻意地軟弱。
在第二種家庭中長大的溫順的孩子,如果碰到在第一種家庭中長大的強人,就會死得很難看。
因為,第二種家庭鼓勵的是溫順,你溫順,你就會得到好處。但第一種家庭鼓勵的是鐵血,你越鐵血、越死硬,對你的傷害就越少。在第二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甘願以“溫順的小孩”自居,而在第一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則徹底不能接受自己軟弱的一麵,而什麼時候都以“內在的父母”自居,刻意地表現堅強。
然而,在第一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越堅強,其實就越軟弱。他們的堅強,是強迫自己做出來的,其內心深處的受傷感和軟弱感並沒有消除,他們隻是將這些東西壓抑到潛意識中而已。但這種感覺是時常會浮現出來的,這時他們就會非常難受,於是會特別渴望找一個弱者,然後將內心的脆弱投射到這個弱者身上。
如果你在一個關係中是一個弱者,而且正好在第二種家庭中長大,你會習慣地認為,如果一個強者攻擊你,你表現得軟弱一些,對方就會收手,甚至會保護你,就像你家中的大人一樣。你這麼想,是大錯而特錯的,這個變態的強者是渴望你軟弱,因為那樣才好對你實施攻擊,但他們看到你軟弱時,會忍不住地更恨你,對你的攻擊會越加強烈。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他越攻擊你,你越想示弱;你越示弱,他的攻擊性就越強……
這可能正是魏娟的攻擊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在和蔡敏敏的媽媽對話時,她不斷地說道,她和丈夫一再要求女兒聽話,因為她和丈夫不會害她,女兒越聽話,他們對她的愛就越多,而她就越安全。於是,聽話就是蔡敏敏下意識裏獲得保護的方式。但在魏娟這裏,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她更迫切地希望蔡敏敏聽話,但蔡敏敏越聽話,她就會越恨蔡敏敏,對蔡敏敏的攻擊欲望就越強烈。
蔡敏敏在自己家庭學會的獲得愛與保護的方式,到了另一個家庭反而成了她受到傷害的原因。
在反思這件事時,蔡敏敏的叔叔說,他們錯了,不該總是教蔡敏敏聽話,因為在自己家裏,聽話會獲得好處,但在家外麵,聽話未必獲得好處。
的確如此,這個世界上,太多人是心理大有問題的,太多人像魏娟一樣,既希望你順從,而又恨你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