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山河誌(1 / 2)

興初十三年,秋。

殷丞留長子殷商統領江東,攜項書、鍾離煌駐守逐浪;留呂蒙統領水軍及建業水軍大營,麾下將佐有呂岱、甘寧;留陸遜執掌逐浪海軍大營,協助殷商來往運輸士兵及輜重前往倭國,麾下將佐有周泰、陳武;留下王朗屯會稽,畢竟王朗還是江東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麾下將佐為於禁。

殷丞親率周瑜、蔣欽、太史慈、趙雲、典韋、魏延、賀齊、朱桓、徐盛、潘璋、淩操、張英、吾粲、闞澤等將帥臣僚討伐倭國。一時間,逐浪的海麵是百舸千帆遮天蔽日,七百多條大小艦船,載著一萬五千江東海軍、一萬東征軍和無數糧草軍械,浩浩蕩蕩地駛向太陽升起的地方。

天公作美,一路無驚無險地靠了岸。殷丞不知道他們登陸的地方叫什麼名字,隻知道應該是九州島的最西麵,反正他也沒心思管那些倭人叫她什麼,直接命名中軍大帳為定寇營。等後續人馬達到之後,這裏將被擴建為軍事堡壘,起名定寇城。

這時的倭國荒涼的很,探馬回報說百裏之內未見人影,隻在北麵一百八十裏處有一土寨,寨中有大約兩千餘穿著怪異的矮人,且幾乎沒有防禦能力。

隨同殷丞來的隻有一萬東征軍,首要任務是在這裏建立穩定堅固的根據地,征討當地土著要等後援達到才會正式展開。海軍艦隊已經返航,下一批為數三萬的東征軍將在半月或兩旬之後才會到。眼下的任務是加固營寨和修建簡易碼頭,如果還有空閑就多派斥候打探周邊消息。

一連忙活了十幾天,事情基本有了眉目。營寨早就加固的堅如磐石,簡易碼頭也已可以投入使用,連正式的海軍水寨也開始動工了。

想要征服四獸島,繪製地圖那時必不可少的工作。殷丞對倭國的印象很膚淺,隻記得倭國就像是條大青蟲一樣掛在中國這隻雄雞的喙下,僅此而已。顯然,繪製地圖若是依靠殷丞的記憶,那就太沒譜了。

在東征之前,周瑜早就派遣快船偵察過四獸島的環境,雖然並沒有登岸偵察島上狀況,卻沿著四島的周邊航行了一圈,對四獸島的總體輪廓有了大致的了解。有了四島的輪廓外觀,隻要在裏麵填充上山川河流、城鎮村莊的名稱,一份簡易的地形圖也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由於殷丞對倭國沒有任何好感,所以打定主意要把倭國、倭人徹底奴化,因而那些地名也就不打算沿用倭人舊稱。不過重新起名實在太辛苦,如果讓殷丞一一給每座山、每條河、每片林都取上新的名稱,估計累倒吐血也完成不了十之一二。這種傻事他自然不會去幹。

殷丞的想法很簡單,無論什麼稱呼都隻是為了方便記憶、辨識,隻要能滿足這種功能,叫什麼其實都無所謂。當然,很多地名,特別是城市名稱,會對人文曆史有一定的映射。不過這個問題不在殷丞考慮範圍之內,從他踏上倭國之時前起,倭國的曆史就將由他來書寫,至於以前那些亂七八糟的往事,都應該被深深地埋到曆史塵埃裏去。

為了簡單明了地重新命名四獸島各處地理名稱,殷丞想到了一個簡單的命名方法,他給這個方法取名為‘十字坐標定點法’。

雖然殷丞對倭國的地理不熟,但他還是能夠大致知道,東征軍登陸的地點應該是在前世的九州長崎附近。之所以會對長崎有印象,那是因為這個地方很榮幸地和原子彈有過親密接觸。

長崎,也就是現在殷丞的定寇營,幾乎就是倭國的最西麵,是一個很理想的坐標基點。殷丞現在繪有四島輪廓的地圖上標出定寇營所在,然後又畫了一橫一豎兩條軸線,交點就是定寇營。

有了這兩條坐標軸,接下來的事就簡單了。在軸線上以東、北為正,西、南為負,十裏(再次聲明,書裏出現的‘裏’都是指漢裏,約四百二十米)為一個單位表上刻度,就可以用來準確標示地理位置了。打個比方,在離定寇營東二十裏,北六十裏的地方有一個村莊,那這個村莊的地圖標示就是‘村二,六’。

當然,村也有大小、山也有高低、河也有深淺。為了地圖上的新息能盡量準確一點,殷丞將村莊按人口多少分為村(千人以下)、鎮(千人至萬人)和城(萬人以上)三種規格,同時將山按高地劃分為山(二十丈以下)、嶺(二十至五十丈)、峰(五十丈以上),又將河流按照河水的深淺劃分為流(五尺以下)、河(五尺至十尺),江(十尺以上)。

有了這些規定,地圖標注的信息就更準確、明了了。‘鎮二四二,六六’表示在定寇城往東兩千四百二十裏,往北六百六十裏地人口在千人至萬人的村莊;‘山九,八八’就表示離定寇營東九十裏,北八百八十裏的地方有一座二十丈以下的小山;河流的表示方法要稍複雜,需要用‘江一五,七一至三九,五二四’來表示,兩個坐標分別表示江頭和江尾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