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若要推中國古今第一才女,大約非李清照莫屬。她的大部分作品已散失,流傳下來的隻有幾十首詞和詩,鄭振鐸先生曾感歎道,這個損失不亞於希臘失去了女詩人薩福的大部分作品。不過,流傳下來的幾乎都是精品,已經足夠我們為她舉辦一台專場朗誦音樂會了。
李清照的詞以大手筆寫小女子情態,清麗又大氣,在兩宋詞壇上獨具一格。最好的抒情詩人,第一情感真實,絕不無病呻吟,第二語言質樸,絕不刻意雕琢。李清照正是這樣,善於用口語化的尋常語言表達深刻的人生感受。在這一點上,能和她媲美的詞人,也就李煜、蘇軾、辛棄疾三人而已。
生活在兩宋之交的這位貴族女子,一生被靖康之變斬為兩截,前半生是天堂,後半生是地獄。人到中年,她接連遭遇北方家國淪陷、恩愛丈夫病故、珍貴收藏失盡的災難,由名門才女淪落為亂世流民,從此淒涼而孤單地消度殘年。然而,正是在人生的逆境中,她的創作進入了最佳狀態。比如這一首《武陵春》,我們所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個詞人在遣詞造句,而是一個嚐盡人世辛酸的女人在自言自語,句句都從心底裏流出來。麵對狂風後的滿地落花,她心灰意懶,了無生趣。她生命中的花朵也已經被狂風打盡,她的餘生似乎注定不會有新的花朵開放了。她的境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個哀傷的旋律貫穿在她後期的全部作品之中。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作品正是她生命中最美麗的花朵,會永遠開放在人類藝術的花園裏。
辛棄疾鷓鴣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這首《鷓鴣天》是辛棄疾鄉居田園詞的代表,把鄉村景物寫得細致真實,曆曆在目。
請注意最後兩句。春的源頭在鄉村,而不在城市。英國詩人庫柏也曾寫道:“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在今天大規模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毀掉了上帝的作品,截斷了春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