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花
詠物是宋詞中的常見題材,而在所詠之物中,又以花居多。詠物詞講究形神皆似,寫出物的神韻,在此基礎上借物寓情,寫出人的情懷。春夏秋冬,花事盛衰,蘭花、海棠、杏、桃、牡丹、蓮、荷、菊花、水仙等都是吟詠的對象,而被吟詠得最多的卻是梅花。
薑夔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歎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陸遊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初詩人林逋的名句描繪了梅花在中國文人眼中的典型形象,那不張揚的“疏影”和“暗香”,加上在清寒中開放,使梅花儼然成了高潔人品的象征。不過,薑夔根據林逋詩句自創調名的《暗香》,其實寫的是對一位女子的懷念之情。倒是陸遊的這首《卜算子》,完全是孤高人格的自勉,有力地表達了在孤獨中堅守的決心。
辛棄疾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
而今春似輕薄蕩子難久。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春來花開如十三歲女孩兒繡花,多麼細心認真,春去花落似輕薄蕩子變心,何其不負責任。比喻得新穎而又巧妙,不愧是大詞人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