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四季之中,春和秋最容易牽動心魂,被吟詠得最多。這大約是因為,夏暑冬寒,物象比較單調,而在春秋兩季,物象卻呈現豐富的變化。春和秋又有不同。春雨霏霏,花訊匆匆,使人愁;秋風蕭瑟,落葉紛飛,使人悲。春是色,姹紫嫣紅,情意纏綿;秋是空,天高雲淡,胸襟落寞。春是詩人的季節,秋是哲人的季節。不過,中國多詩人,少哲人,所以我們看到,詠秋詞仍是說愁的為多。
吳文英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係行舟。
開頭兩句有趣。“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個心字上一個秋字,合成一個愁字。把字謎巧妙地引入詞中,毫無斧鑿痕,點出了這首詞的主題是離愁。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在辛棄疾的幾百首詞中,這一首傳誦最廣。它的確是一首絕妙好詞,言簡而意賅,語淺而情深,表達了普遍的人生感受。
年少之時,我們往往容易無病呻吟,誇大自己的痛苦,甚至誇耀自己的痛苦。究其原因,大約有二。其一,是對人生的無知,沒有經曆過大痛苦,就把一點兒小煩惱當成了大痛苦。其二,是虛榮心,在文學青年身上尤其突出,把痛苦當作裝飾和品位,顯示自己與眾不同。隻是到了真正飽經滄桑之後,我們才明白,人生的小煩惱是不值得說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說的。我們把痛苦當作人生本質的一個組成部分接受下來,帶著它繼續生活。如果一定要說,我們就說點別的,比如天氣。“卻道天涼好個秋”——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是不可說之說,是辛酸的幽默。
李清照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名作,因思念兩地分居的丈夫而寫。丈夫也是文人,收到後欲一比高低,廢寢忘食三晝夜,寫了五十幾首詞,把這一首混在裏麵,請一位朋友品評。那位朋友讀後說,有三句絕佳。這三句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真為女性爭光。
柳永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在悲秋題材中,這首詞的藝術成就極高,受到的讚譽最多。上片寫秋景的淒涼,用字富有動感,令人覺得這淒涼有逼人之勢,簡直要把天地掏空,把人掏空。下片寫心境的愁苦,走筆極盡曲折,使我們看到百結愁腸的一個個結都是打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