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懷古往往是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襟,詠史往往是為了諷喻今天的現實。讓我們聽一聽宋代兩位文學大家對於同一段曆史的不同評說。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和那一首詠月的《水調歌頭》一樣,這一首詠史的《念奴嬌》也堪稱宋詞中最偉大的作品,同樣地筆力雄健,同樣地境界高曠。不同的是,這一首更多地展現了蘇軾英雄本色的一麵,氣勢更為磅礴。在赤壁這個地點懷古,眼前的景是大江、亂石、驚濤,所懷的古是智勝赤壁之戰的風流將才周瑜,現實中的雄景與曆史上的豪傑交相輝映。想到自己的英雄之誌未得施展,不免自嘲。但是,不同於辛棄疾的憤激,蘇軾畢竟有哲人的遼闊眼界,能比一切英雄功業站得更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風流的人物也會被時間的浪濤卷走。縱然“江山如畫”,終究“人間如夢”,所以不必把功業看得太重要。“一尊還酹江月”,是祭曆史上的豪傑,也是祭自己和一切人的普通人生。
範仲淹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昨夜因看蜀誌,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隻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癡、老成悴。隻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係?一品與千金,問白發,如何回避?
這首詞也以三國為題材,但通篇似乎玩世不恭的語氣。上片評判曆史,嘲笑曹操、孫權、劉備爭奪天下是白費心力,還不如像劉伶那樣一醉方休。下片議論人生,認為生命中的好時光十分有限,用在爭奪浮名、官位、金錢上是不值得的。
我們都會背誦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現在聽他發表這麼“消極”的言論,一定會感到詫異。這位北宋重臣曆盡官場風波,一生剛直不阿,我們好像不應該把他的話隻當作牢騷看待。其實,正因為他是一位對天下真正有責任心的政治家,才格外鄙視爭權奪利。在他看來,三國爭奪天下也隻是大規模的爭權奪利罷了。這個看法難道不比今天那些津津樂道三國權謀的談論更接近事情的本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