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nbfgnm:關於《短歌行》(2 / 2)

聞荊、揚諸將,並得降者皆言交州為君所執,豫章距命,不承執事,疫旱並行,人兵減損,各求進軍,其言雲雲。孤聞此言,未以為悅。然道路既遠,降者難信,幸人之災,君子不為。且又百姓國家之有,加懷區區,樂欲崇和,庶幾明德。來見昭副,不勞而定,於孤益貴,是姑按兵守次,遣書致意。古者兵交,使在其中,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歎,而慎《周易》牽複之義。濯鱗清流,飛翼天衢,良時在茲,勖之而已。

————————————————————————

網上沒有這文章,所以是我手打的,慢慢打出來的,出處是我們學校中文古典文獻專業的內部圖書館的一本古籍《重校精印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106頁,掃葉山房發行,看樣式可能是在清末出版的。

————————————————————————

草草的看過,我自己覺得,這篇文章中沒有提到短歌行,就算提到了阮瑀的話也不太可靠。因為這家夥和陳琳一樣,都是專門寫討賊文的。陳琳比他有名,因為陳琳替袁紹寫文罵過曹操。不過兩人都是典型的禦用文人,在他們的討賊文中沒有實話簡直是正常再正常的。

曹操此人到底什麼時候寫的《短歌行》第一首,尚未可知。

————————————————————————

短歌行中明確的表示自己渴望人才的心情,這和他當時的政治主張密切相關。他希望天下能人都去投靠他,而不是其他的諸侯。

但是,最早曹操發招賢令募人是在建安十五年(210),他在《求賢令》中提出“唯才是舉”的選拔人才原則,突破了當時選人唯憑家世門第的藩籬。建安十九年(214),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中進一步強調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廢乎!有司明思其意,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在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操又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列舉出伊尹、傅說、管仲、蕭何、曹參、韓信、陳平、吳起等人,說他們雖然“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但卻“卒能成王業,聲著千載。”

在這之前,曹魏的統治集團已經形成。我認為當時譙縣老鄉,潁川大族和河北豪強三大集團在曹魏內部三足鼎立。建安十五年後去投靠的人已經不能得到重用。這在其後的曹魏政權中很明顯的得到了體現,幾乎所有魏國的大官員都是某某開國元勳的子弟。

這個“招賢令”其實更像是一個態度,曹操對來源各異的手下的態度。曹操重才能,不嫌棄貪官和有野心的人。許攸就是投降的有野心的貪官...這是對他部下的一種變相安撫,又是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氣度和宏圖。

曹操到處招核心人員的階段實際上要早的多,打過了袁紹,將許多河北名將大儒招募麾下之後,曹操的核心集團就已經人滿。因此,我推測這首短歌行,實際上是在官渡之戰前寫的。

o(∩_∩)o

感謝書友的提問,我可是都會認真回答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