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的拉丁文名稱]
長頸鹿:Camelopardalis
[長頸鹿的動物學分類]
脊椎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長頸鹿屬。
長頸鹿有很多亞種,如網紋長頸鹿、安哥拉長頸鹿、科爾多凡長頸鹿、馬賽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羅氏長頸鹿、南非長頸鹿、西非長頸鹿、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德蘭士瓦長頸鹿等。
動物園中常見的長頸鹿為網紋長頸鹿,分布在非洲東部。
[長頸鹿的地理分布]
長頸鹿是非洲的代表性動物,通常組成小集團群居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熱帶幹旱草原或樹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帶。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讚比亞等國,生活在非洲熱帶、亞熱帶廣闊的草原上。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
[長頸鹿在自然界的位置]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每一隻長頸鹿的頭頂,都會長出短角,大多數長頸鹿都隻長出一對角(也有長三支角、四支角、甚至五支角的,多角長頸鹿很稀有)。
長頸鹿角與其他種類鹿的角大不同。其他種類鹿的角,是打鬥的武器,長頸鹿的角純粹是一種擺設,玩耍時用的。長頸鹿克敵製勝的武器,是它那四條大而有力的腿,這四條腿可以將獅子、豹子這些獵食者踢翻在地上,再厲害的雄獅,一旦被長頸鹿踢個正著,也會筋斷骨裂,甚至有可能被當場活活踢死。因此,成年長頸鹿除了遭獅群圍殲外,少有天敵。
[長頸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中國自古不出產長頸鹿,但1979年,在徐州賈旺發現的東漢畫像石上繪有多隻“麒麟”,其中至少三隻具有非洲長頸鹿的典型特征。
六百多年前明代的鄭和遠航世界,曾遠達非洲。之所以跑那麼遠,據說就是為尋找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神獸“麒麟”。
中國古代傳說中世有麒麟出,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兆,可誰也沒見過這種古籍中形容為鹿身、牛尾、獨角神獸的模樣,故一直有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
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鄭和手下的楊敏帶回榜葛剌國(今孟加拉)新國王賽弗丁進貢的一隻長頸鹿,明朝舉國上下為之喧騰。當時的景象就如同沈度的頌詩所形容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有詩讚曰:“西南之諏,大海之滸,實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雲紫霧,趾不踐物,遊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聆其和嗚,音協鍾呂,仁哉茲獸,曠古一遇,照其神靈,登於天府。”
因為長頸鹿的形態、習性與中國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過吻合,進一步了解後更發現長頸鹿的原產地在東非一帶,當地的索馬裏語稱之為“基林”,發音與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國人確信長頸鹿就是麒麟。於是鄭和的船隊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亞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航東非,到了長頸鹿的故鄉。永樂十三年,鄭和的船隊回到了中國,一同前來的各國使者中,包括了東非的麻林國(其所在地,一說是肯尼亞的馬林迪,一說是坦桑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使者,他向永樂帝獻上了產自本國的長頸鹿。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麻林國第二次向明朝進貢“麒麟”。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中就此瑞獸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麵餅。”不難看出,所謂“麒麟”即長頸鹿也。
近年海外有媒體稱,在非洲肯尼亞發現貌似亞洲人的土著,自述係鄭和船隊水手後裔,透露其祖先曾送長頸鹿給中國。
[長頸鹿的行為特征]
長頸鹿通常生一對角,終生不會脫落,皮膚上的花斑網紋則為一種天然的保護色。長頸鹿喜歡群居,一般十多頭生活在一起,有時多到幾十頭一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