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犬的行為特征]
野犬耳郭渾圓直立,聽覺、嗅覺靈敏,犬齒銳利,舌長而薄,有散熱功能。前肢五指,後肢四趾,有鉤爪。尾上卷或下垂,體表無汗腺。性機警凶猛。發情多在春、秋兩季,持續三周,妊娠期約六十天,每胎產仔2~8隻,壽命約十五年左右。與人類豢養的家犬同科同屬,彼此屬於血緣親戚,沒有繁殖隔絕。
野犬適應性強,分布極廣,從赤道到極地均有其蹤跡。因生存地域不同,各地野犬生活習性有很大差異。
非洲野犬過著緊密的群體生活,每群有一對能夠繁殖的首領犬,它們用尿液標誌領地。壽命大約十年。雌性首領不允許群體中的其他雌性繁殖,它們甚至會奪走其他雌犬的幼崽。雌性非洲野犬會輪流看護新生幼犬。非洲野犬的領土範圍大小在200到2000平方公裏之間。過去它們數量很多的時候,每個群落大約有四十名成員,曾經記錄過的最大群落有100名成員。但是現在每個群落的成年成員大約是7~15隻,由一對首領統治。
生活在滇北和西藏高原的喜瑪拉亞野犬,為適應高山雪域寒冷的天氣,該種野犬體毛厚密,保暖性強,腳趾有被毛,增大摩擦力,以利在冰雪中奔走。喜瑪拉亞野犬外型類似於狐狸,毛色為黃褐色。野犬采取群獵的方式,通常為5~15個一群。野犬的獵物包括鹿、野豬、山羊和野兔。
喜瑪拉亞野犬還進化出獨特的社會結構,群體由一隻年富力強的雌犬擔當首領,隻有首領享有生育權,群體其他成員協助首領養育子女。雄犬僅在發情期得以進入犬群與首領交配。這種奇特的婚配生育製度,保證喜瑪拉亞野犬在惡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下來。
澳洲野犬集群生活,最大的集群有百餘隻野犬,食譜很豐富,除了捕食鼠、兔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外,狗群經常合作捕獵袋鼠、袋熊、綿羊、牛犢、巨蜥等大型獵物。
[野犬的趣聞逸事]
野犬采取群獵的方式,它們被稱作哨聲捕獵者,因為野犬在追捕獵物的時候會發出咆哮的哨聲。這哨聲能幫助它們保持聯係、團結一致、共同殺死獵物。這種咆哮的哨聲,稱為野犬口哨。
野犬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模式非常獨特。它們善於協作,會照顧生病或受傷的同伴——甚至像對待小狗一樣,健康的成員會給那些病弱者反芻半消化的肉吃,照顧孩子的保姆也會得到同樣的待遇。
非洲野犬合作狩獵,它們由雄性首領率領,在領地內遊獵。主要在早晨和上半夜狩獵,如果月光明亮,它們甚至會忙活一整晚。非洲野犬狩獵依賴視覺而非嗅覺,野犬群們追擊獵物時,並不是依靠隱蔽來偷襲,這和大部分貓科成員不同,它們發現獵物後會長程追擊獵物,緊追不舍——它們的最高時速達到每小時55公裏——直到獵物疲憊不堪。
非洲野犬最痛恨鬣狗,往往對單個的鬣狗痛下殺手。而鬣狗也非常痛恨非洲野犬,一見到非洲野犬的影子,便圍追堵截,就像打冤家似的,互相拚命撕咬。這是因為,鬣狗和非洲野犬,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行為相近,捕捉的獵物相似,天然就是競爭對手。自然界有一條定律:不同的動物,行為越相近,彼此的緊張度就越高。鬣狗與非洲野犬,就是彼此緊張度極高的兩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