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犬
[野犬的拉丁文名稱]
Cuonalpinus
[野犬的動物學分類]
野犬,即野狗。犬狗同名,大者為犬,小者為狗。
野犬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指沒有飼主而自己覓食謀生的家犬,或稱流浪狗、棄犬,是指原本被人們作為寵物飼養,目前與飼主分離的狗。可能是因為被飼主故意遺棄,或是走失。第二種指的是某些種類的野生犬科動物:比如非洲野狗,亞洲野狗,澳洲野狗。
非洲野犬,又叫非洲獵犬、三色犬等。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藪犬亞科,自成一屬,非洲野犬屬。
亞洲野犬,通常指的是豺,犬科豺屬。但近年來有科學家野外調查發現,在西藏和滇北高原一帶,生活著一種非豺屬野犬,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則,與澳洲野犬有點相像,暫命名為喜瑪拉亞野犬。
澳洲野犬,據科學家研究,實際上是由土著人帶到澳大利亞之後野化的家犬後裔,後逐漸形成新的野犬種群。
[野犬的地理分布]
非洲野犬,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幹燥草原和半荒漠地帶,分布在納米比亞、博茨瓦納、莫桑比克、南非、津巴布韋和斯威士蘭等非洲國家。
亞洲野犬,生活在亞洲多樹木地區,這些地區包括印度、俄羅斯、中國和韓國。事實上,亞洲野犬有著廣泛迥異的生存之地,它們的家園西起西馬拉雅山,一直延伸到馬來西亞的熱帶森林,在那裏都能看到亞洲野犬的蹤跡。
澳洲野犬,遍及於澳洲北部、中部和西部的森林、平原和山地。在澳洲中部,它們主要在牧場主為牛打的深井附近出沒。幼崽出生在地洞、兔子洞和岩窟中,居所要接近水源。
[野犬在自然界的位置]
野犬的體形雖然小於狼,但是凶猛程度比狼更甚。因生存環境嚴酷,野犬憑借個體力量很難存活,便糾集成群,依靠群體的力量獵取食物。野犬群內等級森嚴,組織嚴密,令行禁止,像訓練有素的軍隊。野犬群所向披靡,野馬、野驢、野駱駝和嘴角翻卷獠牙的成年野豬都是它們的獵食對象。它們在追逐野驢時,往往先咬住驢腿,咬住後便不再鬆開,一直到野驢倒地為止。然後它們撕開野驢的肚子,掏吃內髒,這時野驢往往還活著並企圖反抗。一群喜瑪拉亞野犬撕咬一頭野驢的話,用不了十分鍾野驢便停止掙紮,二十分鍾左右就斷氣了。山豹、雪豹、猞猁等猛獸,在路上遭遇野犬群,往往會溜之大吉,就連有百獸之王美譽的老虎,也會對野犬群謙讓三分。
野犬通常是聯合起來驅趕獵物。有時一群野犬追趕一隻豹或老虎,可至對方於死地。
澳洲野狗是早期由人帶入澳洲的,但已繁衍了數千年,成了那裏的頂級肉食動物。
野犬主要天敵是人和鱷魚,還有家犬和胡狼。有時候不同群落的野狗會相互殘殺。老鷹也會抓走小野狗。
[野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人們對野犬素無好感。在我國,人們將亞洲野犬——豺狗,列為惡獸之首,成語“豺狼虎豹”,便充分證明大家對野犬的憎惡與懼怕。
在非洲,餓極了的野犬會鋌而走險,成群結隊跑到人類居住的村莊偷獵家禽家畜,人與野犬的爭端持續了數千年。
澳洲野犬,將狂犬病帶進澳洲大陸,禍極各種有袋類動物,甚至有學者認為,澳洲袋狼之所以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滅絕,與澳洲野犬迅速繁衍有極大因果關係,袋狼與澳洲野犬同為犬科動物,習相近,食相同,澳洲野犬憑借著群居優勢,侵蝕了袋狼的生存空間,最終使袋狼這種珍貴的有袋類動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因此,澳洲野犬長期以來也受到當地人的圍剿和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