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
下午好!
很高興在美麗的十月,前來參加二○○九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十月的法蘭克福也許已經走近冬天,但十月是中國人喜歡用“金秋”來形容的季節,因為它意味著珍貴而飽滿的收獲。
中國是今年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這件事在中國的文化界、傳媒界被廣泛關注,更讓我和與我同來的一百多位中國作家非常欣喜。極具廣泛影響的法蘭克福書展是世界出版業的嘉年華,是作家的盛事,是閱讀和文化的盛會。我們感謝書展主辦方為中國作家和各國同行的交流提供了這樣豐富而廣闊的平台。
今年也是法蘭克福書展創辦六十周年。在互聯網時代,在人類的注意力被不斷分割和打碎的大背景下,我們更需要這樣的連接各個大陸間文化的有力量的橋梁。
曾經有一位詩人說,一個民族對文學的親近程度,決定著這個民族整體素質的高低。在這裏我想說,一個民族對閱讀的親近程度,同樣決定著這個民族整體素質的高低。而中國和德國,都對文學和閱讀懷有深刻而悠遠的感情。
各位都知道中國是文明古國,有五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史,發明了與圖書密切相關的活字印刷和造紙術。中國的古代文人創造了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傳統的經典一直傳承至今,構成了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根基,世世代代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當我們自如地與那些有著高深文化修養的古人進行心靈對話時,我們渴望提升自己對人生的體驗和理解。在中國,即使在最偏遠的鄉村,淳樸的農民也會把他們心目中有學問的人尊稱為“讀書人”。在中國,有一種延續了不知多少世紀的現象也很普遍:當一些青年男女開始互相借書的時候,很可能他們之間的愛慕也已經開始。書籍是他們之間含蓄而優雅的媒介,仿佛是照耀著他們精神氣質的星辰。
在這金子一般的季節裏,在法蘭克福,我們同樣不能不為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絢爛文化感到震動。德意誌民族為世界奉獻了歌德、席勒、貝多芬、康德、黑格爾等文化巨人,這些名字早已跨洋越海,生活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我還知道,就在不久前,德語國家舉行了名為“詩意城市二○○九:中國”的大型文學項目,柏林、薩爾茨堡、蘇黎士等一百個城市的公交地鐵站、大街、商鋪的商業廣告牌都被換成了宣傳中國當代詩歌的海報。我所尊敬的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先生的女兒海倫·格拉斯——一位著名演員,為了朗頌中國詩人的作品,特意專程從自己的城市趕去。這美好的情景已經在中國的詩人中間傳為佳話。如此大規模醒目而熱烈的宣傳、推廣和參與,表達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速度”一詞追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實裏,我慶幸我們能夠相聚在這裏,向閱讀致意。感謝物質時代帶給我們所有的進步和方便,但巨大的物質力量並非我們生存的全部依據。實現了豐厚物質積累的社會,必須別無選擇地致力於文化的再提升,這樣,人類才有可能為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和平與進步迸發樂觀的能量。作為一個寫作的人,似乎也在這時找到了自己永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