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互相凝視(2 / 2)

好的文學在今天之所以仍然被讀者需要,正是因為它有能力表現一個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傳達一個時代最生動、最本質的情緒,有能力呈現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時代裏所能達到的最高想象力。我相信這是很多作家對自己真切的期待。作家並非由讀者造就,但是沒有讀者,作家的意義又在哪裏呢?

此時此刻,我的同行們,一百多位中國知名作家就在這裏。他們年齡不同,藝術追求各異,他們對現實敏銳而大膽的把握,對人類精神深處犀利而透徹的挖掘,對當代中國人複雜而又多彩的生活的表現,對未來明亮而堅定的希望,以及對優美漢語的嫻熟運用,共同構成了今天的中國文學不容忽視的風景。中國作家帶來了自己的書和願望。去年,中國出版圖書27.5萬種,其中新版圖書近15萬種。遺憾的是這些書絕大多數是中文版,因此很多出色的中國作家和作品尚未被國際社會所認識。

我們知道,發端於歐洲的偉大的文藝複興運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曙光。你們也知道,古老的中華民族今天也正在經曆著一場有史以來令人震撼的經濟複興。我相信,一個民族的真正複興不僅僅是經濟的,也應該是文化的。而所有民族的文化勃興,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也因此,我們期待通過這次盛會,通過文學和世界各國的作家、讀者進行交流。這交流定會是豐富、有趣和愉快的,沒有恐懼和嫉妒——也許全世界隻有文學和文化的交流不會帶給人恐懼和嫉妒吧?誰會因為德國誕生了偉大的歌德就嫉妒德國?誰又會因為中國誕生了偉大的屈原和《紅樓夢》就嫉妒中國呢?

讓我們相互凝視,相互的凝視將喚起我們對感知不同文化的渴望,這裏也一定有對他者的激賞,對自身新的發現,對世界不斷的追問,對生活永遠的敏感,以及對人類深沉的同情心和愛。即使在二十一世紀,這些詞代表的仍然是人類向往的積極的美德。

偉大的歌德在他的時代曾經以這樣的句子形容人類精神深處的激情與困惑:靈魂永遠騷動著渴望安寧,肉體永遠勞作著尋覓休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不論從哪裏出發,似乎還是能夠碰見這兩句話。我又從這樣的句子裏感受到另一種巨大的挑戰和熱望,對於一個以寫作為重要生命形式的人,它洋溢出一種不屈不撓的悖論的魅力。

在這時,我還想到了中國古代聖書《論語》中的一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啊,時光是挽留不住的。但是,當我們有能力親近閱讀,親近世界上所有好書的時候,也許我們的內心將產生創造時光的力量,我們的生命也因此而雙倍地延長。讓我們相信,在每一個時刻都有不可計數的信息沿著光纖飛奔的當今世界,閱讀依舊沒有成為人類頹敗的嗜好;讓我們共同讚美和熱愛閱讀,敬仰那些不斷擦亮我們心靈的智慧之書,它使精神歡愉,使靈魂有光,使天地溫暖,使生命芬芳!

謝謝大家!

(此文為作者在二○○九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式上代表主賓國中國作家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