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等一行華僑回國慰勞團,一路舟車勞頓,交通困難,終於在1939年元月七日到達大慶。蔣校長決定在八日上午召見,把他們安頓在嘉陵招待所裏。蔣校長命令大慶的文武官員,為了華僑的投資與僑彙、為了同華畢成競爭、為了國際視聽,對陳嘉庚一行要特別招待與恭敬!
聯合政府國家情報局局長陳果夫報告蔣校長道:“遵照總統指示,組織部把嘉陵招待所三幢新房,以及幾家頭等旅店供給陳嘉庚他們居住。此外攤派八萬塊錢作招待費。推舉組織部、政治部、海外部為常務委員的時候特別挑選了一批福建人,其中還有廈門大學出身的,用來做招待員。”
蔣校長道:“陳嘉庚該高興了。”
“也不。”陳果夫道:“根據他剛下飛機對新聞記者的談話,言外之意,他反對在這個時候大事鋪張。他希望大慶各界如果開會設宴歡迎,最好合並舉行,以示節省。他說他並非慰勞團團長,他是代表南洋一千多萬華僑回國慰勞與考察。因此他說除了大慶,希望可以去聯合政府的首都西安親走一趟,不負僑胞之委托。”
“哦!”蔣校長沉吟道:“這樣說來,這個陳嘉庚倒要小心應付才是。”
陳果夫道:“這個人的確很古怪,我們給他準備了三頂肩輿,他不肯坐。因為他們有五十來人,但肩輿隻有三頂,因此陳嘉庚說什麼都不肯坐。推來讓去,還是同大家一起步行,從江邊走到岸上,上了三百級石階,這才坐上我們事先準備好的汽車,一直開到招待所。”
蔣校長皺眉道:“那明天起,你就多點時間,幫助雨農、辭修他們照料這件事罷。”
第二天一早蔣校長剛打開報紙,可怔住了。隻見陳嘉庚在報上登了個啟事道:“聞政府籌備巨費,招待慰勞團,餘實深感謝。然慰勞團一切用費已充分帶來,不欲消耗政府或民眾招待之費。且在此抗戰中艱難困苦時期,尤當極力節省無謂應酬,集中舉國之財力物力擊敗強敵,圖民族之生存,希望蔣總統及社會各界原諒……”
蔣校長便問林蔚道:“陳嘉庚為什麼這樣?南洋華僑的脾氣都是這樣的嗎?”
林蔚不安地答道;“這也不一定,有的人喜歡排場,有的人喜歡節省。剛才聽說陳嘉庚已經搬出招待所,向組織部借了兩間空屋,作為他們團員的宿舍。他們連行軍床都帶來了,隻向人家借了些開飯用的桌子、凳子、鍋、碗、菜碟,再雇了個夥夫,自理夥食起來了。”
……
卻說陳嘉庚一行到達大慶之前,滿以為祖國正在抗戰,政府當局定必發奮振作,勵精圖治。不料一路行來見到的不是餓莩載道,便是窮奢極侈,簡直不成樣子,而且更使歸僑傷心落淚的是日寇長驅直入,上海至武漢的長江兩岸已經全部淪陷。不過讓歸國華僑們欣慰的是,這幾天聯合政府的國防部長華畢成又率部光複了北平,也許北方的形勢在華畢成將軍的領導下情況不一樣。
蔣校長同宋美齡在黃山官邸客廳接見,除了互相問候,一時說不上話來。蔣校長問陳嘉庚到達大慶,有些什麼觀感?
陳嘉庚老老實實答道:“剛剛到達,談不上有什麼觀感。”
蔣校長接著問:“一會我請你們吃頓便飯。”
陳嘉庚客氣的推辭了,雙方還是沒有什麼可以說的。
夫人插嘴道:“聽說慰問團一路過來,在西南公路上曾經翻車,傷了一位團員。”
陳嘉庚道:“是有這件事的。”
雙方於是從這談到了公路與車輛,再談到了華僑司機回國的事情。
陳嘉庚道:“宋子良先生以前曾經給我一個電報,要我幫忙代雇司機、機工回國,派到滇緬路和西南各省服務。”
蔣校長誇獎道:“這件事情,子良也同我說過,說陳先生幫了政府一個大忙。華僑司機和工人當陳先生發動之後,不到幾個月,一共有三千兩百多人回國,參加抗戰,解決了很多問題。子良說,要是沒有這批人,這個西南運輸公司不知道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