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傳佛法,諦聽神獸授明心
悲道仔細觀察著身上這獅子黃金鎧,暗暗讚歎:“這柴大官人盡然送我如此戰甲,果然不凡,我此時感覺體內法力充滿,力大無窮啊。好甲,好甲。”
那諦聽也是大笑,對悲道言道:“悲道,你受此寶物,定能完你命道。”
九頭獅子萬九也是大笑:“悲道師弟,你身上的擔子很重啊。”
悲道大拜兩位師兄,道:“聽玄奘法師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求兩位師兄授我明心。”
諦聽神獸沉默許久,對悲道說道:“玄奘法師乃是無上大德,你既然有求學之心,我便為你授我所有之明心,悲道你且好好聽我一講。”
諦聽蹲坐於蒲團之上徐徐慢講而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此經乃大乘經,如來為發大乘心者說。是攝取大部般若,六百卷中之要義,故前無如是我聞,後無信受奉行。計二百六十字。其文雖約,其義甚豐。不僅六百卷般若之奧旨,收攝無遺;即一大藏聖教之要義,包括殆盡。實為成佛之指南,利生之法寶也。無論僧俗,均宜研究。
今則先解題目,後釋經文。題為一經之總,經是一題之別。題中之總綱既明,經內之別義自易。此題須分通別:前七字是別題,別在此經,方是此名,與諸部不同故。後一字是通題,通於經藏,皆名為經,與諸經無異故。
‘般若’是梵語,即印度語。印度人自謂是梵天苗裔,故其語稱梵語。此二字乃翻字不翻音,字是華文,音是梵音。又即古來五種不翻中,尊重不翻。一、名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義等。二、秘密不翻,如神咒等。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五、此方所無不翻,如閻浮提等。
般若二字尊重,有翻作智慧即輕薄,以智慧尚不足以盡其義。世間科學,亦有智慧,製造無線電,飛行機等。但能令物質文明進步,不能令生死輪回解脫;故仍存梵語不翻。
若欲翻之,當翻妙智、或翻淨慧,以是出世無漏法故。此般若妙智,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何以知之?昔日世尊,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三歎:‘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如來智慧,即此般若妙智。眾生迷此,而成煩惱。諸佛悟此,而得菩提。
般若有三: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此卷經中,所有文字,能詮觀照工夫,而契實相妙理,故亦得稱般若。依此般若,能出生死。
觀照般若,觀照真俗二諦。依真成俗,全俗即真。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本文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諸法,是照俗諦;一一皆空,是照真諦。真俗圓融,空有無礙。依此般若,得入第一義諦。
實相般若,即第一義諦。無相、無不相,是名實相。何謂無相?無一切虛妄之相,何謂無不相?具足恒沙種性功德之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即照見五蘊皆空也。即見如來,即實相法身理顯也。
一切眾生,皆具實相般若,皆當作佛。若無觀照般若之功,則佛性埋沒在五蘊山中。此經以觀照為宗,故我說是成佛之指南。我等當知:實相般若並非他物,乃是人人本具,元妙元明之真心耳!此心具雖眾生同具,迷則大都皆迷。若不回光返照,何以得破我法二執,而出二種生死耶?
實相真心,生佛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迷真認妄,執妄為真,種種顛倒,所以久處輪回,無由出離。何以說眾生迷真認妄?可試問於人曰: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問心在那裏?必以手指胸曰:在這裏。此即迷真心認妄心之明證也。將本有廣大圓滿,實相妙明之真心棄之,惟認色身之內,肉團假心為心,此一迷也。更執此肉團為真心,不知此心無有功能力用,但為妄識所托之處。若聞說此心無用,必起諍辯之曰:現前能思想分別,皆此心之功用,何以而說無用?然此等說話,又複錯認第六識妄想心之功能,當作肉團心之功能。執此妄想為真心,又一迷也。‘楞嚴經’雲:‘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誠可憐憫。’”
悲道聽了一思便問道:“諦聽師兄既然眾生迷真,執妄為真,那我梁山都是被逼無奈上山,多造殺孽,但都是善良之輩,可是順應天道,可有圓滿?”
諦聽答道:“你梁山之輩,所造之緣,乃是天數,自有圓滿之時,但梁山好漢,無論殺孽多少,所殺之人多惡,你心中自有分明,你若問我對錯,不如問你心中對錯。”
悲道立馬答道:“師兄,我梁山雖有惡劣之徒,但絕有順天之路,無論殺孽多少,大多正義之舉。”
諦聽歡喜道:“甚善,甚善,道心彌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