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五、地藏菩薩傳佛法,諦聽神獸授明心 6(1 / 2)

地藏菩薩傳佛法,諦聽神獸授明心

諦聽又言:“悲道,你繼續聽我說法!”

諦聽大嚴道:“‘心’,即人人本有,實相般若之真心;為萬法總持,乃眾生佛性。經雲:‘大地眾生本來是佛’;即指此心與佛無二無別故也。此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昔日楞嚴會上,佛問阿難,心在何處?阿難七審計執:一、計心在內。二、計心在外。三、計心伏眼根,而不留礙。四、計見暗見明,心分內外。五、計心則隨合隨有。六、計心在根塵之中。七、計一切無著。那知七計鹹非,始終被破。不但肉團不是真心,即緣塵分別之意識心,也不是真心。若認識為心,無異認賊為子。必須照空妄心,則真心自可出障圓明,靈光獨耀矣。此心即是般若真心,亦即如來藏心,涅槃妙心。上七字是所詮解竟。

‘經’字一字是能詮。詮上三般若之功能力用。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乃佛所說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又具常法二義:常則三世不能易其說,法則十界所能應遵其軌;故謂之曰經。

又有一解,心經二字合之,謂此經二百六十字乃六百卷般若中之心經也。心為一身之要,此經為般若之要,故名‘心經’;亦如‘楞嚴心咒’之類。

此經單法立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熟酥為教相。於如來五時教法中,第四時所說。如來十九出家,五載參方,六年苦行,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而分五時:初、華嚴時,轉根本無上****。二、阿含時,隱大施小。三、方等時,引小入大。四、般若時,轉偏成圓。五、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此經係第四般若時所說。般若曆時最長,計二十二年,共說八部般若,此‘摩訶般若’所攝,為大部之精要。故譯出單行,令人易於受持。傳至中華,凡五譯。今從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先解題目竟。

‘觀’字,應讀去聲;非眼觀之觀,乃心觀之觀。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觀照身心世界之境,破除我法二執。‘自在’者,即智照無礙。觀有不著有,觀空不著空;心能轉物,不隨物轉;空有無礙,得大自在。一切眾生,不能起智觀察,但用眼觀。所以被境所迷,為物所轉,心有掛礙,不得自在。‘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因地中修反聞工夫,而得耳根圓通;解六結而越三空,獲二勝而發三用;觀聽圓明,得大自在,此自修自在;又得無作妙方,自在成就:尋聲就苦,普度眾生,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得大自在,此度生自在;故名觀自在。又名施無畏,能以無畏之力,施諸眾生。

‘菩薩’二字,梵語菩提薩埵,菩提此雲覺,薩埵此雲有情。今稱菩薩者,從略也。乃是發大心修大乘者之稱,小乘羅漢辟支佛,不能當此之稱。今世人稱土地城隍亦稱菩薩者,訛也。按覺有情三字,當據菩薩修行,作三種解釋:一、約自利釋:雖已分證如來覺道,尚有識情未盡。二、約利他釋:普覺十方法界,一切在迷有情(有情,即眾生之別稱)。三、約兩利釋:上求無上覺道,下化一切有情。具此三義,故稱覺有情。亦稱大士、開士、法王子。菩薩六度齊修,萬行繁興。三違本願,普度眾生。不舍塵勞,而作佛事。寧可損己,專為利生;正是入世。有人說,佛教以出世為宗,是消極與社會國家無益。他不知佛教有大乘故也。大乘菩薩,不但入世,常在異類中行;驢胎馬腹,是其行處。又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常在苦趣,救度眾生;其積極為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