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秦王朝的曆代皇帝都還是明智的,對外說是順應民心民意,對於佛道之爭有著不偏不倚之心,不大肆追道也不恣意信佛,絕不厚此薄彼。因此天下寺廟道觀比比皆是,孰勝孰劣,天下求道拜佛之人的心中自有較量。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顛倒之人。這話李無名在書上看過,說的是大肚彌勒佛,人們對自由美滿的生活的向往全寄托於此。李無名也知道天下間不少的名寺,無一例外的都是供著佛家始祖釋迦牟尼,偏殿供著彌勒,有的設有觀音閣,內供觀音,以供人們祈福膜拜,可是諸多寺廟的所供觀音皆是是慈眉善目,麵帶祥和,此廟“慈悲”,雖說是深諳觀音之能,卻頷首低眉,著實匪夷所思。
李無名進入廟裏,到處橫垣斷壁,蜘蛛網是織了一層又一層,觀音像前的案台上累了厚厚的一層灰,應該是很久沒有人煙了吧。李無名放下行李,對著看著怪異的觀音像拜了幾拜,怎麼說大小也是個廟,再怪異也是菩薩,豈能有見菩薩而不拜之禮?李無名拜完後,給案台收拾一圈,既然來到這廟,見到這觀音,那就是佛所謂的緣。
事畢,李無名在廟裏休息了一會,便乘著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到外麵打了隻野雞回來,生起火堆,將那山雞烤了,草草吃完後就睡下了,趕路一天的路,也是有點不適應,再說一天也沒見到個小城小鎮的,感情明天還得加緊步伐,早早到達宣都城為好。
宣都城,乾秦帝國北方邊陲的一個重要城市。這裏雖地處邊遠,卻是雞鳴三省之地,南接帝國中樞,北臨胡羌,西麵便是與帝國發生過數次戰爭的北遼,因此說這宣都城是邊陲重鎮也是名副其實。乾秦帝國經最近三朝皇帝的揮鞭策馬,已打下大片疆土,雖任時常與南蠻北胡戰爭不斷卻也是隔靴撓癢,無足輕重。宣都城地處三地之界,西北邊上烽煙四起,這裏卻儼然太平盛世,車馬喧鬧,人來人往,促進經濟的同時也讓飽受戰爭的邊陲子民漸漸依賴這片三國交界的繁華淨土,誰也不想不願更加不舍的打破這烽煙中的一方明淨。
宣都城在帝國內有“北境咽喉”之稱,因常年戰爭不斷,所以在此駐紮禦敵的是帝國內數一數二的猛將李戎。此將帶兵駐紮此地與外敵大小戰爭不下百次,而且其人力大無窮,每次都是親自掛帥,衝鋒陷陣也都是首當其衝,勇猛異常,胡人見其都稱之“威武將軍”。此人帶兵,賞罰分明,治軍嚴明,每每都與士卒共進退,在軍營中雖身為戍邊大將軍,卻從不因此對自己有所特殊化,很是受將士們擁護愛戴。
宣都城裏經常有胡人出入,幾年前邊疆戰事吃緊,上至將軍下至士卒皆是草木皆兵,稍有風吹草動都大張旗鼓詢問盤查,幾年前便發生了一件對於宣都城來說很有意義的大事,當時有位守城門將見一位胡人行動異常,懷疑是番邦外敵派來的奸細,便強行扣留了那人,嚴加拷問下才知是自己搞錯了,便主動將完整事件向李戎彙報,李戎得知此事後,也因為這門將是由於謹慎而致,便也沒有責罰之類,隻是在第二天便下令,宣都城內不管是中原人還是邊疆胡人,皆可入城,一概任其自由。此令一出,城內之人皆是歡喜,皆稱頌李戎乃實至名歸的有大將之風。然而李戎手下的一位副將為此頗為擔憂,便尋機問了問李戎,李戎道“我鎮守宣都城十餘年,大大小小戰爭不下百次,刺客間諜也遇到不少,可是那終究是小地方出的小計謀,在我們中原那叫做偷雞摸狗之輩,雞鳴狗盜之徒豈配做我們帝國軍隊的敵人,如此一來,便要讓他們知道我們乾秦帝國與他們不同,我們是仁義之輩,隻行仁義之風。”此事後來是眾人皆知,最終傳到朝堂上,皇帝甚是欣慰,大讚李戎的仁義之風,並特封李戎為“仁義將軍”,帝國之內,老少婦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宣都城本就繁華,再加上李戎將軍的胡人漢人皆可入城的命令,來往人流及車輛更是絡繹不絕。街道上小販吆喝聲不斷,各大酒肆客棧前都拴著些正在吃草料的馬匹,進進出出的人比肩接踵。時至晌午時,李無名趕到了宣都城。兩排一十二門將手執長矛分列於宣都城高大氣派的城門前,默默的守著自己的疆土。望著眼前的繁華場景,從小到大,沒見過這麼多的人,沒看過這麼多的稀奇玩意,更沒到過這麼繁華的地兒,瑤池鎮與之相比,天壤之別,李無名知道所謂的城鎮城鎮,為何城在前,鎮在後了。
一個地方能稱得上是城,有些東西就是必備的,例如供人吃飯睡覺,供馬吃草的客棧,再比如供人購買日常用品或是特產的集市。宣都城,是個城,有胡人帶來的他們特有的稀奇玩意,也有不管是胡人還是漢人都得用的日常必需品。至於打尖住店的客棧酒肆,自然是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