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鷯哥的拉丁文名稱]Gracula religiosa。
[鷯哥的動物學分類]
鷯哥,又叫秦吉了、九宮鳥、海南鷯哥、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克。鳥綱,雀形目,椋鳥科。屬鳴禽類。
體長約28厘米。喙和足橙色,通體烏黑並有紫色金屬光澤,部分翼羽有白斑,頭的後部左右各有一塊鮮黃色肉質垂片,向前延伸至眼下,是一種秀麗的觀賞鳥。在形態和羽色上雌雄鳥極相似。眼暗褐色,嘴基橙紅,末端鮮黃,腳、趾鮮黃色。
[鷯哥的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至中國雲南南部、廣西南部及海南島、東南亞、巴拉望島及大巽他群島。亞種小鷯哥為留鳥或夏留鳥,見於我國西藏東南部、南方及海南島等熱帶低地。
[鷯哥在自然界的位置]
老鷹、遊隼、雀鷹、雕等各種猛禽都對鷯哥構成威脅。繁殖期間,靈貓、金貓、蛇和猴子也會尋找爬上樹梢偷吃鷯哥卵或雛鳥。
人類對鷯哥威脅最大。鷯哥善效鳴,其聲多變化,能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自低沉粗澀的咯咯聲以至高亢怡悅的尖銳聲,為人們所普遍喜愛,在花鳥市場價格不菲。受利益誘惑和驅使,人們肆意捕捉鷯哥。
鷯哥另一種生存威脅來自於杜鵑。杜鵑不自營巢,也不會自己孵卵,屬於寄養型育雛的鳥類。鷹頭杜鵑、四聲杜鵑、大杜鵑和小杜鵑,都喜歡將卵寄養在雀形目鳥巢中,尤其喜歡將卵產在鷯哥巢內。
專家解釋說,杜鵑之所以尤其喜歡將卵寄養在鷯哥巢,原因有三:一是鷯哥在雀形目鳥類中體形較大,所產的卵個頭也較大,杜鵑不需要將自己的卵壓縮過小,就能蒙混過關;二是雌鷯哥屬於母愛強烈的鳥類,特別善於照顧幼鳥,幼鳥成活率較高;三是鷯哥善鳴,經鷯哥養大的小杜鵑耳濡目染養父母婉轉的叫聲,長大後也會比其他雀形目鳥類養父母帶大的杜鵑口舌更靈巧,鳴叫也更悅耳,更容易找到配偶。
所以在鷯哥和杜鵑雜居的樹林裏,每當鷯哥進入交配產卵期,便有杜鵑賊頭賊腦躲在附近樹叢窺探,一旦鷯哥夫妻雙雙離巢覓食,杜鵑立即飛過去將自己一枚卵產在鷯哥巢內。杜鵑有改變卵的體積和顏色的特殊本領,所產的卵與鷯哥卵大小及顏色相仿,鷯哥很難分辨真偽。小杜鵑總能比小鷯哥早出殼一兩天,並迅速成長,再伺機將小鷯哥推出巢摔死,獨霸養父母的食物。
可憐的鷯哥,辛辛苦苦將仇敵的後代撫養長大,不僅為他人做嫁衣裳,浪費寶貴的生存資源,還壯大了仇敵的隊伍,培養出更多來殺害小鷯哥的杜鵑。
據統計,在東南亞一帶熱帶雨林每年約有一半左右的鷯哥巢在養育各種杜鵑。這大概也是鷯哥野生種群數量受到抑製和摧殘的原因吧。
[鷯哥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人們喜愛鷯哥、養鷯哥,不是欣賞它的羽色,而是欣賞它悅耳的鳴叫。鷯哥和八哥是“同門兄弟”,但鷯哥鳴聲更美且能不學自鳴,其種群數量亦較少。
鷯哥是馳名中外的大型、鳴叫型籠養觀賞鳥。其歌聲嘹亮婉轉、富有旋律,並能惟妙惟肖地仿效各種聲音,善於模仿其他鳥的鳴聲;經過訓練甚至還能模仿人語,學唱簡單歌曲,尤其善於模仿兒童的童音,發音清晰,妙趣橫生,給人們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是常見的家庭寵物。
[鷯哥的行為特征]
棲息於多林的平原或山地,尤常見於林緣及林間小麵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果樹上的果實成熟期間,尤其是無花果或類似多果肉的果實成熟季節,常和其他嗜吃果實的鳥類大群光臨。也兼吃昆蟲,如蚱蜢、白蟻等。
鷯哥能用足爪抓住樹枝,當它們在樹上棲息時身體的重量壓到彎曲的腿部,使足腱自動拉緊全部足趾,這樣它們就能在樹上睡覺而不會跌下來。
野生鷯哥的繁殖期為2—5月份,一年可繁殖1—2次。早春開始築巢於樹洞中,內墊雜草、細枝、羽毛等。每巢產卵3—4枚,卵呈橢圓形,卵殼呈鮮亮的藍綠色,有淡紫色和紅褐色斑點。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擔任警戒,孵化期15—18天。
我國飼養鷯哥曆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飼養經驗。首先要選擇麵部肉垂小的鷯哥,它接受能力較強,靈敏,易學語;肉垂大的鷯哥接受能力差,反應慢。調教要選當年的新鳥,春、夏季的幼鳥至秋季羽毛已換齊,最適宜調教,從這時開始到翌年的3—4月間調教效果最好。以後則效果較差。
調教時必須放在一個安靜,沒有任何鳥鳴幹擾的環境裏。隨著飼養人員反複訓練,就能學會簡單的發音,模仿人言。不過,鷯哥說話,最多一次隻能發四個音。故調教時,語言要簡單明了,如教“您好!”的人語時,就必須每天對它說這兩個字,一直等它學會了,再教它第二句話,如“歡迎,歡迎!”在教第二句話的同時,還要反複複習上句話,這樣通過半年的調教就會學會4—5句人話。
在飼養上要注意的是:鷯哥飼料吃得較多,排糞也多,故鳥籠必須每天洗刷,夏、秋季至少隔天給它水浴一次。鷯哥比較怕冷,冬、春季晚上要將鳥籠掛於溫暖處,並用籠衣罩住,防受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