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碰響雪域草原(1 / 1)

馬蹄碰響雪域草原

朋友從青藏回來,為我這處於高原一隅的清冷小屋攜來了德乾旺姆的專輯《走向青藏》。光聽歌名,便已有一股久違的親切感湧上心頭,使我悠悠的懷念又走向青藏。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企盼……”歌聲初起,我不由得記起了那一年清明的黃昏。我走進甘南州烈士陵園,殘陽如血,四周寂靜。搖曳的荒草間隱沒著密密麻麻的墳塋,隔著厚厚的黃土,埋著藏區第一代功臣的忠魂。就在那一刻,我想到了青藏高原其他地方的烈士陵園,想到了灑下先烈熱血的聖地^譬如毛爾蓋、臘子口。即使遠離戰爭也要記住它們,這遠比九寨溝迷人的瀑布更加源遠流長。

在青藏,勝過自然風光的不隻是戰爭年代的英雄,還有和平時期普通的建設者。留名的永遠是那些不為名利,一心為民謀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在瑪曲縣,我就聽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995年夏,我因民俗文學的一個課題深人到瑪曲采訪。收集資料時,那些藏族老者繞開我的問題,大都講同一個人的事跡。他叫李貢,漢族,1955年來到瑪曲做醫務工作。在歐拉草原,為救治因救失火草料和羊群而右臂嚴重受傷的藏族女牧民曹加,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腿上的皮膚剪下4塊,移植在曹加的右臂上……對此,我肅然起敬。後來在瑪曲詩人陳拓的一篇文章中,又了解到李貢的更多動人事跡,其中陳拓寫道:“他成為一麵新時代中國民族團結的旗幟,飄揚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心裏。”

雖然他一生的奉獻與青藏高原上千年不變的山川相比來說算不了什麼,但是在人民中間口碑相傳的東西將遠勝於自然的美景留駐人間。有人會說這是曆史,而“曆史”在某些人眼中是一種遺忘的代名詞。但我要說,現實中仍有很多類似於李貢醫生的人在為高原奉獻著。我熟悉的李國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他也是漢族,武威人。五十年代從蘭大畢業後誌願到藏區工作。他的左半身在曆史的風雨中遭受了打擊,至今殘廢。盡管如此,他仍然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工作著。他是藏區一所高校的創建人,幾十年來,他為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勞動。對於他的感人事跡,我就無須贅言了。青山不言,綠水無聲,我如再唱讚歌,就有違李先生的本意了。

這時,我想起積雪的高原上苦苦跋涉的犛牛,它們與我永遠尊敬和懷念的李貢、李國豐先生有著天然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