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紅古城佩特拉(2 / 3)

雖說尚是6月中旬,但當地的最高氣溫已達36度。為此,19日早7點,導遊就領我們進入了古城景區。進大門不遠,就看到路旁有一群牽著毛驢、駱駝和駕著馬車的貝都因人。導遊說,進古城參觀,來回要在峽穀中走三公裏的蛇道,年老體弱的遊客可以騎貝都因人的毛驢、駱駝或乘他們的馬車。不過,他們相當宰客,無論是來回還是單程,均為三十美金,還另加十美金小費,共四十美金。在旅行團中,數我年齡最大,但我平時每晚都要散步至少五公裏,心想三公裏遊程根本不在話下。再說了,好容易千裏迢迢來一趟,又豈能走馬看花?

剛進蛇道時,石子路顯得很開闊,兩旁峭壁也不高。但漸漸地,腳下的路便變得越來越扭曲狹窄,崖壁也越來越高。導遊告訴我們,蛇道兩側的山體原本是連在一起的,後因強大的地理張力導致地表撕裂,年複一年的洪流衝刷和強烈季候風的持續侵蝕,加快了裂痕下切,漸漸變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當年凡是從這裏經過的阿拉伯商隊,也就不得不留下買路錢。

正因為這裏是阿拉伯商隊的必經之地,公元前3世紀左右,阿拉伯的遊牧民族納巴特人就來到這個貿易據點。據說,他們將摩西泉的活水引入了瓦迪穆薩峽穀,然後開山鑿石,在峽穀之間建起了這座玫瑰紅城市佩特拉。我們步入蛇道後,導遊就指著左右兩旁努比砂岩石壁上的引水溝說:“你們看,這引水溝保存得很好!左邊的水溝離地一米二,是給牲畜喝的,右邊的水溝離地隻有半米,是供人飲用的。”我看到引水溝沿石壁向前延伸,貫穿蛇道全程,不禁聯想到我國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兩千多年前用原始工具為佩特拉古城開鑿這樣一條生命之泉,該是一項多麼艱巨、宏偉的水利工程啊!

峽穀內的岩石含有二氧化矽,在風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光滑的岩壁,五彩繽紛、光怪陸離。有一處岩壁側看像個大魚頭,而轉到它的正麵,則變得活像一頭大象,不禁令人嘖嘖稱奇。當然,更引人注目的,除不時可以見到鑲嵌在岩石上的壁龕供奉著納巴泰神外,還有一組長約十米的寫實性大型浮雕,刻畫行進中的駱駝商隊:商人穿著寬鬆的衣服,左手持一根棍棒,右手牽著駱駝,後麵還緊跟著一頭。雖然這組創作於公元1世紀的巨幅石雕,曆經風雨侵蝕,如今我們見到的隻是商人的下半身和幾對駱駝的腳,卻不難想象當年商隊滿載貨物、風塵仆仆進入古城的繁忙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