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紅古城佩特拉
由瑞士商人、旅行家貝爾納·韋伯在1999年創立的“世界新七大奇跡”基金會,考慮到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的六項早已不複存在,而且都集中在地中海地區,便發起了在世界現存建於公元2000年以前的建築中挑選七個代替舊的世界七大奇跡的活動。2006年1月1日,由六名世界建築師和文化界人士組成的基金會專家委員以不記名投票的形式從七十七個備選的景點名單中選出了二十一個評選名單。投票結果2007年7月7日在葡萄牙裏斯本揭曉,最後選出的“世界新七大奇跡”為:中國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印加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意大利古羅馬鬥獸場、印度泰姬陵。我之所以選擇約旦為晚年旅遊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是衝著排名僅次於中國長城的佩特拉古城去的。
我們是6月18日午餐後乘旅行大巴由安曼出發,前往佩特拉古城的。古城距安曼約三百公裏,導遊說:“估計車要在沙漠和戈壁跑四個小時,沿途風景乏善可陳,有點兒枯燥。不過到了月亮穀,你們可別打盹,到時我會提醒你們觀賞一下。”我不解地問導遊:“怎麼約旦也有戈壁呀?”他連忙解釋:“啊呀對不起,我是甘肅人,看這裏的地形地貌與我家鄉的戈壁灘差不多,也就把它叫做戈壁了。”後來待他高喊一聲“月亮穀到了”,我興奮地向車窗外眺望時,見到的卻仍是一片遼闊的沙漠,僅是多了些久經風蝕的殘石斷崖而已。我頗掃興地責怪導遊:“你美其名曰的月亮穀,不還是沙漠嗎?”他笑道:“這地名可不是我瞎起的,是人家科學家下的論斷,說這裏的環境麵貌是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
過了月亮穀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抵達預訂的Petra Motel酒店。下車時導遊說,你們看,那邊就是佩特拉古城的大門,也就二百來米路程,明天一早,我們走過去就行了。晚餐之後,我和老伴出酒店散步,想順便上街逛逛。未料,走了數百米,竟然不見一條商業街,也不見有公交車或出租車行駛。這時我才醒悟,原來此處就是一個專為接待五洲遊客而新建的酒店群落而已。而常年在佩特拉古城四周生活的,至今仍是居無定所、以遊牧為生的貝都因人。
佩特拉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一座神秘古城,隱沒於死海和阿克巴灣之間的一條狹窄的峽穀中,位於幹燥的海拔一千米的高山上。建築物雕鑿在懸崖峭壁麵內,其房間也掩隱在岩石之中。大約公元前312年,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因佩特拉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橫越幹旱鄉村地區疲乏的旅行者喜歡的歇腳地。佩特拉在希伯來語裏是“岩石”之意,這個名字取代了《聖經》中的“塞拉”一詞。據神話傳說,這裏是古代希伯萊人的領袖摩西點出水的地方。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希伯萊人從埃及出逃後處於一片荒野的四十年裏。公元前 1 世紀,在國王阿雷特斯三世統治時極其繁榮,疆土曾擴展到大馬士革。公元106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曾作為商路要道盛極一時。3世紀起,因紅海海上貿易興起代替了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才為瑞士探險家約翰·貝克哈特重新發現。
19世紀初,處於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與西方世界完全隔絕,由於戰亂,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貝都因人外,幾乎無外人涉足,任何西方人對它的接近都將引來極大的危險。1806年,一名德國學者曾試圖“好奇地溜進”佩特拉而慘遭殺害。僅在六年之後,熱衷於阿拉伯文明研究的貝克哈特,在從大馬士革去開羅的途中,聽說一個被瓦迪穆薩群山保護的城市竟遭到難以置信的毀滅性破壞,便精心製訂了周密的調查計劃,他身著穆斯林長袍,纏著穆斯林頭巾,手攜羊皮水壺,身旁跟著一頭小山羊,在貝都因人向導指引下前往埋葬著《聖經》中摩西的兄弟、先知亞倫的山頭拜祭。由於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和豐富的伊斯蘭教知識,沿途被誤認為伊斯蘭教的學者而未引起懷疑。當他走過狹長、險峻的西克峽穀,神奇的一幕終於出現在他眼前:一座融合了希臘、羅馬、阿拉伯和埃及風格的高大神殿鐫刻在玫瑰紅的懸崖上,豔麗的色彩、唯美的造型和磅礴的氣勢使他如入夢境,仿佛置身“一千零一夜”的神話中。驚人的發現縱然令他激動萬分,但他不露聲色,隻待了一天就離開了佩特拉。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當晚,他在筆記中記錄了白天的奇遇,決心日後重返,為世人揭開它的麵紗。不幸的是五年後一場疾病奪走了他年僅三十三歲的生命,留下的筆記被整理成書出版,其中《敘利亞聖地旅行記》一卷關於神殿的描述引起歐美學者的注意並激發起他們的探秘激情,經過多年勘察,一個曾在曆史上無比輝煌卻又神秘消失千年的古城再度出現,它就是1985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古城佩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