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世駭俗的卡久拉霍性愛廟群(3 / 3)

如果說,這些神廟中的性愛雕像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性觀念,那麼,在經曆了漫長曆史時期之後,印度公眾的性觀念已經變得多元。從16世紀到20世紀中葉,大多數時期印度分別受穆斯林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統治,這兩種外來文化對印度都有較大的影響。伊斯蘭教對性的態度比較保守,而英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同化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精英,向他們灌輸維多利亞思想。1947年印度獨立後,西方性文化觀仍然影響著印度,印度人的性觀念也就變得複雜,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一些印度人提倡禁欲,甚至很多印度男性三四十歲以後就徹底禁欲了,偉大的聖雄甘地三十七歲那年斷然立誓禁欲,此後一直沒有性生活。印度前總理德賽在八十一歲時也自我誇耀說從三十三歲開始就沒有過性生活了。

以禁欲派的價值觀,不難理解卡久拉霍性愛雕像是難以被接受的。甘地便認為這些廟宇非常令人討厭,並讓一群希望毀壞廟宇外牆的人去清除這些“下流而尷尬的雕塑”。甘地是印度獨立的精神領袖,現代印度的國父,在人民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的個人好惡,使卡久拉霍廟群性愛雕塑的命運危在旦夕。這立即使我聯想到三十多年前我國最大的一幅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的命運。

上世紀70年代末,時任首都機場工程建設總指揮的李瑞環,考慮到沒錢裝修,建議創作一些壁畫,用藝術品來代替價格不菲的進口裝修材料。結果由當時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張仃出麵組織一幫美術學院的老師,創作了在新中國美術史上裏程碑式的大型壁畫群。其中,袁運生創作的《潑水節——生命的讚歌》因大膽畫入了三個沐浴的傣家裸女,最引人注目。據《人民日報》1979年10月14日第3版《我國美術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取得豐碩成果》一文報道,“在新落成的首都國際機場候機樓裏,一批畫作受到參觀的中外人士稱讚。有人說,它標誌著中國壁畫的複興。美國著名的東方藝術學專家科恩夫人參觀後說,她相信北京國際機場一定會以她的壁畫而聞名於世界。”還提及“最近,鄧小平、李先念、張廷發、穀牧、胡喬木等同誌,以及輕工業部、文化部的負責人,相繼到首都國際機場候機樓參觀了這些壁畫和其他繪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讚這批作品每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題材。許多同誌認為,這些壁畫是高質量的,是第一流水平的,它為整個機場建築增添了光彩”。然而,時隔不久,就有人跳出來攻擊《潑水節——生命的讚歌》有傷風化,掀起一場風波,致使後來不得不給三個傣家裸女披掛上了輕紗,甚至在機場重新裝修時被膠合板屏風遮蔽了整整十年……

然而,卡久拉霍廟群數不清的性愛雕塑,卻比袁運生筆下的三個沐浴的傣家裸女幸運得多。這是因為,在最為危急的關頭,亞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挺身而出,及時寫信給老朋友甘地,解釋這些雕塑都是國家的瑰寶,是印度古代雕刻家的智慧成果和藝術結晶,不能任由部分人因對於祖先是“食性之人”而感到不舒服,就去傲慢地破壞。幸好,甘地聽從了泰戈爾的建議,才讓這一堪稱古代印度工匠最偉大藝術成就的精美石雕轉危為安,使我們今天能一飽眼福,終於看到了這個已於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性愛廟群。

說實在的,此前我隻知道泰戈爾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並不知道他對保護卡久拉霍性愛廟群做出了如此大的貢獻,以至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他這敢言的作為,也印證了如他所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麵對卡久拉霍性愛廟群,我不禁想起了他的名篇《愛侶的心河》:

神啊,

愛侶的心河一朝彙合,

歡快地流向何處?

你是前方的愛海,

它帶著同一個希冀

奔向同一個目的地,

切望注入你無涯的胸脯。

途中障礙重重,

矗立著愁霧籠罩的險峰,

齊心協力,可以穿越,

當人生的旅程結束,

容兩心的苦樂

在你的慈懷獲得歸宿。

201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