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合一(1 / 2)

釋源大驚問道:“閣下莫非是龐德公之侄,水鏡先生高徒,道號有‘鳳雛’之稱的龐士元乎?”

龐統說道:“然也。”

釋源說道:“久聞先生博聞廣洽,辯才無雙,今日相遇,幸何如之。”

龐統說道:“心死之人,寄情山林,曆覽前賢著述,偶有所得,讓大和尚見笑了。”

釋源說道:“先生高才,字字珠璣,聽來令人耳目一新,獲益匪淺。”

龐統咧嘴一笑,巨大的黃板牙露出,令人不寒而栗,饒是釋源和十二位高僧修為多年,不禁也渾身出了一陣麻氣,隻聽龐統說道:“有幸與諸位高僧相識,鬥膽請諸位共飲一杯如何?”

釋源道:“先生說笑了,釋家戒律森嚴,不能飲酒的。”

龐統笑道:“修佛在於修心,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大師何必著相?”

釋源微微一笑,並不作答,龐統討了個沒趣,隻好回到自己的位置,悶飲起來。

劉澤回到京城,休息了幾日,開始上朝理政。劉貞在荀彧、賈詡的協助下,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劉澤見朝政運行平穩,心中大樂,當日處理完幾件要務後,留下幾位重臣,一起來到軍機處。

一路走來,程昱、魯肅、徐庶都被調回京城,擔任要職,軍機處彙集了當時名流。劉澤看著眼前的這些精英,開口說道:“如今大漢所開拓疆土,遼闊無邊,國內百姓,久受儒學熏陶,忠君愛國,無複贅言;三韓、扶餘、鮮卑、倭島等地,收複已久,廣設學校,人心已得凝聚;林邑、扶南、撣國、天竺、貴霜、波斯、呂宋,乃至康居、大宛,人員駁雜,信仰不一。諸位是我大漢重臣,如何凝聚人心,為我所用,乃當務之急也。”

賈詡說道:“皇上,據老臣所知,天竺乃是佛教起源之地,其人多篤信佛教;貴霜、康居、大宛,西域多有波及,教眾極多;波斯人信仰祆教,羅馬人信仰天主教。說起來,真是足夠複雜的,若是統一信仰,於治國大有裨益。”

劉澤說道:“正是如此,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至我朝獨尊儒術,老黃之說也已深得人心,佛教自明帝入傳我國,如今國內三教鼎立,於治國大道,鮮有助益。”

荀彧正兒八經是儒家傳人,荀家向來詩書傳家,對於其他雜家,向來比較排斥的,荀彧說道:“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武帝納之,儒學於治國治民,大有裨益,皇上奈何不獨取儒術,教於四海?”

劉澤說道:“儒術令人故步自封,不思進取,且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論,不符當前大勢也。若要富民強國,必然濟之於經濟之學;若要開疆拓土,非兵家不能任之;法家重在以律法約束世人,實乃治國大道也。我大漢治國,以法家為骨,儒家為表裏,釋、道不過相輔也。如今商討之事,在於如何凝聚人心,為我所用。大漢治國之術,根本是不會有所更張的。”

程昱嚴格說起來是個雜家,這時開口說道:“既然皇上提出凝聚人心,教義實乃不二法門。想當年張魯在漢中行五鬥米教,人心大聚,路不拾遺,可惜張魯野心膨脹,政教合一,妄圖割地自立,才被我天兵擊破。五鬥米教,蠱惑人心方麵,還是有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