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反擊開始3(2 / 2)

一個有趣而奇特的現象是合作雙方並沒有共同的戰略目標,兩國的合作並不針對特定的第三國,合作隻是為了各取所需。然而,正是這一點最終使得雙方的合作難以為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德日之間日趨緊密的戰略關係,注定中德兩國要分道揚鑣。

中德之間的軍事合作在曆史上並沒有留下多少印跡,這不僅是由於德國顧問曆經十年訓練的中國精銳部隊在抗戰的頭半年裏就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所具有的反法西斯性質使這段曆史不願被人提起。

我又站在這地方,勝利的戰場年輕的歲月在呼喚,所有迷茫的過往,英雄的土壤,壯誌和熱血又在一次激蕩在我的胸膛;啊!我親愛的弟兄,汗水辛勞都化為力量,啊!我親愛的弟兄,遙望故鄉我心仍激昂;青天白日旗飛揚,將執愛奉獻給理想,期待著衣錦榮歸回故鄉,千千萬萬心靈的祈望;青天白日旗飛揚,壯誌壯獻豪情在放,期待著衣錦榮歸回故鄉,永恒不滅英雄的光芒他們為了保家衛國,不惜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撒盡了最後一滴鮮血。與全國人民一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民族的長城,他們永遠值得中國人民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尊敬和懷念!

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能記得他們,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今天,永遠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卻頂天立地的英雄們。1937年12月初的南京保衛戰中,國民黨集中了20萬軍隊雲集在南京市周圍。此役中方軍隊損失慘重,尤其是遠道趕來助戰的川軍某師損兵折將尤為重要,該師有一個團,因擔任陣地側翼對敵警戒任務,重點防禦京杭國道一側敵人可能突如其來地穿插分割,故一直未直接參戰,當防禦戰役失利後,為了保住有生力量,全團二千餘人急行軍向綿延數十裏、森林茂密的南京東南部青龍山地區撤退。然而,部分進入青龍山地區後,從此就再也沒有見到過這支部隊,全團二千多人消失得無影無蹤。在戰事結束後統計戰果時,攻占南京的日寇華派派遣總司令部,發現中國軍隊有一個整團,自皖南朗溪縣開至南京東郊麒麟門定林村一帶未被殲滅或俘虜,也未放下武器進入城內的難民區,而是轉移走了。但該團似乎又沒能突破日軍最精銳的第六師團設下的兩道封鎖線。日寇因此認為此事蹊蹺,不可理解。重慶國民黨作戰大本營於1939年統計作戰情況時,也注意到這一咄咄怪事,將其列為“全團失蹤”記載入****軍史檔案。時至今日,這仍然是個謎,一直讓人迷惑不解,一直作為未解之謎塵封在國家軍史檔案博物館裏,而我有幸能以當事人的身份經曆了一係列撲朔迷離的事件。今天我終於下定決心,要將這些事情公布於眾,讓更多人明白,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這麼一群可歌可泣的人,還有這麼一係列違背常理卻的的確確的發生過的事情。一晃那麼多年過去了,而那些人、那些事兒卻一直徘徊在我的腦海,一直揮散不去。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南京後,在日本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和第6師師長穀壽夫指揮下,在全城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餘萬人。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領南京。在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鬆井石根和第六師團師團長穀壽夫指揮下,日軍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手段,經6個星期的血腥屠殺,在南京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30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端殘暴的法西斯獸行。抗戰勝利後,甲級戰犯鬆井石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以絞刑,穀壽夫被引渡給中國政府處死。這是日軍在南京屠殺中國平民(資料照片)。

12月13日上午,日軍穀壽夫第6師由光華門、雨花門入城,隨即將馬路上的難民當作槍殺目標,馬路街巷之內頓時血肉狼藉、屍體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