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8個月中,國民黨軍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六七十萬人。喪失國土20餘萬平方千米,丟掉城市146座,失去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日軍在付出重大代價之後,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始終也沒能全線通車。
其他資料。
抗日根據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後,華北地區的正麵戰場作戰基本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根據****中央和******的指示,八路軍總部迅速作出了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爭的部署,開啟了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道路。至1938年10月,八路軍共作戰1500餘次,殲敵5萬餘人,收複大片國土,從山區到平原,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和山東等大塊抗日根據地,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部隊發展到15萬餘人,成為華北抗戰的主力軍。敵後戰場的開辟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成為堅持長期抗戰的中流砥柱。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蕩”,與日偽軍作戰3。2萬餘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口。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托,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