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黎經理經林總的吩咐安排童江年和陳文明去順德一個大型養鰻場中蹲點,學點養殖的經驗。童江年和陳文明坐上公司送貨的車去客戶那裏。車並不是去順德,而是掉頭往中山開去,陳文明很奇怪。司機阿泰告訴陳文明,這個公司叫海天鰻業,其實是一個集團公司,主營烤鰻加工和鰻魚養殖,老板有三兄弟,老三餘世明在打理廣東區的業務。餘老板才三十二三歲,是個典型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海天鰻業旗下有大型烤鰻廠,有近萬畝的養鰻場,分布在福建和廣東的台山、中山和順德,這次不過是送貨到中山的養鰻場而己。
中午的時候一行人到了海天鰻業的中山鰻場,當時下著細雨,路上濕漉漉的。鰻場果然很大,有近2000畝,池塘也規劃得很好,每一排魚塘有共用的進水渠道和排水渠道,進排水渠道是分開的。每個池子裏麵都有兩三台增氧機,池塘麵積一般都在十一、二畝左右。老板很少在養殖場,有具體事務隻要找場長就可以了。場長是溫州人,恰好也姓溫,也許管理這麼大的資產的緣故吧,溫場言行舉止很像個當官的人。童江年和溫場長很熟,所以聊起來話題很多,氣氛還可以,陳文明隻是靜靜的聽著。溫場長指著陳文明對童江年說:“你這個同事剛畢業的吧?”“童江年笑了笑:“哪裏,也和我同一年畢業的。”
下午四五點鍾時,餘老板過來了。童江年與陳文明正在鰻魚塘邊漫步。餘老板的奔馳車在前麵停了下來,餘老板從車窗邊伸過頭來招呼兩個上車。童江年對餘老板說:“餘總,我們的鞋很髒,就不上來了。”餘老板笑著說:“我也是農民出身,哪有那麼多講究。”兩人上了車。餘老板看上去也就三十剛出頭,他與童江年也很熟,聊起天來並不拘束。這是陳文明第一次坐奔馳車,他也不理會兩人聊什麼,一心體會坐奔馳的感覺,覺得車很寬敞,車開得也很平穩,比其它車舒服多了。
晚上餘總和溫場長、童江年、陳文明與司機阿泰一起吃晚飯。餘老板雖然是億萬富翁,但晚餐卻甚是普通,就是燉了一鍋雞。溫場長在餘老板沒來之間很像個老板,餘老板一來,他就好像一個很忠誠的看門人,一句話也不講,除了笑就是附和餘老板。吃飯時一般就是餘老板和童江年在聊天。陳文明對餘老板的創業經曆很有興趣,他瞅住機會鼓足勇氣問餘世民:“餘老板,你那麼年輕有為,是怎麼樣做到這一點的。”餘老板顯然對陳文明的問話感興趣,他講到了他年輕時的故事,當時三兄弟在郊區有二千多畝鰻魚場,養鰻賺錢,但來錢主要是魚塘征收,給辦事人一點好處,多量出幾百畝,一下子就賺了上千萬。講著講著,餘老板講到了小時候的故事,當時家裏很窮,三兄弟連褲子都輪流穿,有次和鄰居小孩吵架,鄰居的老人罵他三兄弟長大了討飯。三兄弟一直就記著這句話,後來努力,三人都成了億萬富翁,而鄰居的兩個兒子長大了依舊是貧窮的農民。後來,餘老板對陳文明說了一句話讓他一直記在心裏:“人的成功,除了能力之外,一方麵是因為心裏為爭一口氣,另一方麵也是機遇促成。”
陳文明與童江年、司機阿泰在養鰻場附近酒店裏麵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他們就開車去海天鰻業在順德區的養殖場。順德區的養殖場就比中山小多了,大約總麵積約有五六百畝,養殖水麵約有三百來畝。這裏麵也有養殖場的場長,也是餘老板家鄉人,是餘老板堂兄弟,叫餘萬龍。阿泰告訴陳文明浙江老板一般想用自己家鄉人。陳文明與童江年住在養殖場了。他們的工作主要是熟悉鰻魚的養殖,看工人怎樣投料、怎樣分級、消毒、巡塘,有時候陳文明與童江年幫他們養殖場測水質,偶爾分塘時兩人也打打下手,他們忙不過來時也會叫兩人幫幫忙。吃住這邊全包了,這裏空氣很好,生活節奏不快,隻是信息不大靈通,與外界交往不多。聽有的工人說,在養殖場呆久了,思想會僵化,人會變傻。陳文明也有這種感覺。到了星期六,童江年經常回公司,由於陳文明是新來的,沒有公司的安排,他就老老實實的呆在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