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猩猩約好這天在山上“白革廟”碰頭。你道為何取這個名字?原來傳聞當年塑在這兒的一匹白馬化成一個白盔白甲手持銀槍的白麵小將軍,幫助大將軍胡大海打敗了元朝女將紅羅女,後來朱元璋論功行賞的時候就封了白馬為“白革大明王”,還親手書寫廟宇匾額。既然是敕造神廟,端的是雕梁畫棟,巨木托梁,金碧輝煌,每逢過年過節,這裏更是人山人海,香火興盛,方圓百裏的人都會聚集到此趕廟會,聚場子,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不過這盛景早已淪為傳說。現在白革廟已成一片廢墟,牌匾不知被誰拿去圍了豬圈,剩下幾堵牆也是東倒西歪:不知往東倒還是往西倒,所以它也搞不清到底往哪倒,所以最後也沒倒。
猩猩和我蹲在一牆根角落,翻看著從王支書那裏要來的破筆記。盡管最後我們遇見的並非什麼巨龍,但是兩人都對這筆記本產生了濃厚興趣。猩猩一回來就四處找古書,想要照著筆記本上的記載來查閱驗證,無奈當時村裏的一切古籍都已作古,甚至連《本草綱目》都被無情地揪了出來,喪命於熊熊烈火之中。
雖然沒有資料,猩猩還是做了部分的研究。他統計出筆記本中所有的見龍記載,從春秋戰國到清末為止共計314條,其中從漢高祖五年至隋仁壽四年,見龍記載共108次。隋唐之後,文獻日益增多,記載也愈加紛紜複雜。
猩猩歎了口氣:“最關鍵還是沒有第一手的資料,否則就可以驗證上麵的真假。”我卻不以為然:“想那董老師為一科學家,若不是師出有名,難道還會無端端編造這些東西出來?”猩猩說:“我不是擔心董老師作假,我是擔心古人作假。”他指了指其中的一些見龍記載,說,“我特別注意到了,從漢朝元和二年到章和元年,短短三年間,出現的黃龍呈祥竟多達44起,明顯高於其他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