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奇道:“錯誤?什麼錯誤?”
老人道:“這還得從圖騰的原意說起。所謂‘圖騰’一詞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最早源於奧季布瓦族方言,意為‘他的親屬’和‘他的圖騰標誌’。氏族社會的人們相信,本氏族起源於自然界中存在的某個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氏族認為自己是某種動物的後代,也有氏族把自己當作某種植物的子孫。這種被崇拜的事物,就稱作‘圖騰’。”
“從史籍的有關記載分析,中國遠古氏族也存在過圖騰崇拜的觀念。《史記》中載,殷人始祖契,是帝嚳次妃、有娀氏之女簡狄吞下“玄鳥”的卵而生的;帝嚳元妃、有邰氏女薑原在野外見到巨人足印,踩在上麵,便懷孕生下周人始祖後稷。這兩處記載便流露出玄鳥與巨人跡為殷、周兩大氏族圖騰的信息。然而就龍的起源而言,迄今為止,我們在考古學、曆史學中都找不到可信的資料來證明在中國曆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並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想像。”
我問:“那麼在中國史前文物上常常出現的各種動物的造型,是不是就是圖騰的表現形式呢?”
老人搖搖頭:“在考古學看來,那些具有各種造型、圖案的史前文物,分別屬於各個不同的類型文化,如我們常說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等。但是,某一個“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所說的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類型文化的劃分主要依據該文化的分布地域及所具特征,時間上可以延續數千年,僅就時空範圍而言,遠比氏族部落要大得多。那麼,某一類型文化中的某種紋飾與某一氏族的圖騰劃等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另一方麵,中國新石器時代各種類型文化中的紋飾圖象十分複雜,各種形象頗多,僅就與龍有關係的動物形象而言,它們都僅是各自文化中動物形象中的一種,全無獨立存在的情況。退一步講,即便是史前文物的紋飾形象中確實包含著遠古氏族的圖騰紋象,我們也沒有任何依據將它強行從諸多並行的形象中識別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