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道:“這首詩寫於紹興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這年秋季,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兵大舉犯宋,十一月,金兵頹敗後輾轉揚州,軍中叛亂,完顏亮被殺於瓜洲渡。‘是年虜亮至,送死江之壖。或雲祖龍識,詭異非偶然’,這四句說的就是此事。作者將墮龍的凶兆應驗在敵人身上,誠然是一種迷信,但是詩歌本身的寫實不容忽視。”
“紹興三十一年,薑夔才6歲,身居住江西鄱陽,而詩歌中的白湖則是漢陽與沔陽之間的太白湖,所以他不可能親自去看墮龍。但是三年之後薑夔就隨父親遷居漢陽縣城,後又隨出嫁的姐姐去了漢川縣,一共生活了將近20年,他也常常去附近的太白湖遊玩,自然跟那邊的當地人很是熟悉。從詩歌看來,當時見到墮龍的人非常之多,老百姓還用席子鋪在龍的身上,並且在其身上淋水,就連官員也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所以薑夔很容易從當年的目擊者那裏了解到事實情況,也因此寫的特別生動傳神。”
我點點頭:“這麼說來,這首詩歌描述的是一個真實情況。”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其中的誇張之詞,譬如一鱗大如箕,一髯大如椽,毫無疑問動用了文學手法,”古麗又道,“從作品中描繪的內容所看,當時天墮之龍是條青龍,腹部為白色。它一半身體臥在沙地上,另一半在水中,並沒有死去,也許是掉下來之後受了傷,但是在一夜雷雨之後忽然不見了。我們可以看到,詩歌中描繪出一條龍的大致輪廓,有角,有鱗,有膳腥味,從天上掉下來,沒有水寸步難移。最重要的一點,老百姓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席子去蓋它的身體,為其遮擋陽光,並且不斷淋水保持它的濕潤度。”
我不由反問了一句:“好奇怪,怎麼跟民間傳說如此相像呢?”
老人道:“這恰恰說明,無論是傳說也好,詩歌也好,它們基於的真相就是一個:我們的祖先在對自然界的觀察中發現,確實有一種神奇的巨型動物會突然從天上掉下來,這種動物頭上長角,身上有鱗,會分泌粘液,有強烈的膳腥味,一旦失水,它就會軟綿無力任由人擺布,這種動物便是傳說中的龍。雖然隨著時代的推移,這種動物越來越稀少,但是民間百姓有時見到這種動物,依然會自覺不自覺地替它遮擋陽光,澆水,說白了這種拯救墮龍的過程就是一種文明的傳承,是一個民族積累了幾千年的下意識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