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說來,中國也就是中原文明地域,一直是農耕社會,以農立國。農業文明的最大期望便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六畜便是馬、牛、羊、雞、狗、豬,隻需將馬和牛的位置調換一下,便與十二生肖排列一致,因此毫無懸念。六畜之外,鼠能被選入生肖又稱第一,皆因子鼠相連,而子在十二地支中排名第一①。寅為虎,是因為虎為猛獸的代表,且中原無獅。反襯虎的強大便是弱小的兔,古人又稱虎為‘虎兔’(左虎右兔,發兔音),自古虎兔相連,蛇為五行之外的毒蟲代表,猴機靈又狡黠,又最像人。這以上十一種動物為生肖遴選者所認可,理由也算充分。但是最讓人迷惑不解的卻是在十一種真實的動物中,為何偏偏加入一個不存在的龍?這就值得人們思索了。”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近代科學的輸入和反封建主義思潮的興起,人們通常認為龍為幻想之物。我們也不去爭辯龍之有無,但是可以談談咱們柯爾克孜族和維吾爾族的魚年,還有苗族和彝族的穿山甲年②。”古麗說道這裏停了下來,笑問道,“為什麼其他的動物不變,唯獨龍卻起了變化呢?”

“因為沒有龍嘛,誰都沒有見過。”老狼說。

“這是原因之一,”古麗微笑道,“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在古人看來,這三者同屬水族。宋代《雞肋編》就說‘鯪鯉乃穿山甲’,苗族史詩《古楓歌》甚至唱‘魚兒變成穿山甲,浮萍變成西尼草……碰見穿山甲,那是山坳上的龍’。其他古書也把掘洞穴居的穿山甲徑稱龍族,叫龍鯉或龍魚。魚、穿山甲、龍三個根本毫無聯係的動物,為什麼會轉變的如此自然,這種現象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實在難以理解,難道古人對自然的認識真的到了如此無知的地步嗎?”

古麗的話深深吸引著我們,平時屁股抹油根本看不進一個字的戰士們都豎起耳朵聽著姑娘的精彩解說。現聽到姑娘發問,老狼又若有所思:“是啊,再怎麼笨也不可能把穿山甲當成是龍。”

“究竟怎麼回事?”小陶問道。

“因為,”古麗慢慢說道,“在古人的實際觀測中,魚,龍,穿山甲三者之間是有相同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