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根據這柄劍上鏽跡的程度,還有那幾行篆字,基本可以斷定,這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東西
阿枝小心翼翼地取下了屍體身上的百納袋,那百納袋上麵繡著一個很大很大的“道”字。她打開百納袋的封口,伸手從裏麵拿出來一件玉器來,是塊岫玉。這種玉在現今的古玩行市裏,通常都是用來仿造和田玉的,它跟和田玉長得極像,但是質地和硬度要比和田玉差上好多。那塊玉是的上麵,雕著金鸞圖騰,造型古樸,雖然雕得很粗糙,但是卻非常生動。那隻金鸞神獸,仿佛呼之欲出一般。
隨後她又從那百納袋中,拿出了一部竹簡書來。我接過竹簡,把它平鋪在地上,借著手電筒的光線,細細地查看了起來。
這部竹簡上的文字,並不是東夷族的文字,而是東周時期的大篆金文。
這種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大篆,一直延續到秦朝。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才改為小篆。
竹簡的開頭,寫著一小行字,雖然有些模糊,但是還能看清,好像是這部書的名字,叫《楚王陵指歸校箋》
保羅跟那幾個越南人也都湊了過來,保羅笑了笑說:“這個年代的竹簡,在美國絕對能賣出個好價錢。之前我們在南海出土的一部漢代竹簡,一現世就賣出了好價錢。而這部竹簡,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所以價錢肯定能番上幾番。看來這次不管怎麼說,都沒有白跑一趟。”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兩眼放光。巴頌搖晃著肥胖的身體,也略顯興奮。
我看著保羅,心想這個洋毛子竟然連這個都懂,看來這幾年他們沒少挖掘我們老祖宗的東西。
我沒有理會他,繼續向下看。
原來這部竹簡上的內容,是有關一座陵墓修建的方案。而這上麵所說的,那個“楚王”難道就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君王嗎?
我接著向下看,發現這上麵寫的,是一個有關海底墓葬的工程方案,而且內容十分詳細,連磚瓦的規格都標注得很清楚,具體的位置,按照現在的地圖來看,差不多就在東海附近。這書上說,陵寢是修建在海底的一座珊瑚廢墟之中,而且有關墓室大小,耳室與主墓室間的距離,還有一些通道路徑,也都說的十分詳細。
但是最離奇的還不是這些,最讓人困惑的是,這座海底墓室的入口,根據書上給出的提示,竟然是一隻體型巨大的鯨魚。
難道他們把墓建在了魚的體內???
這些先秦篆書,雖然我能看懂個大概,但是有些地方還是寫得晦澀難懂。我越過那些部分,挑了一些我能看明白的地方,繼續讀了起來。
書後麵的內容,全是一些歌功頌德的文字,應該是這個所謂楚王的功績。我沒有理會,直接跳到了書的末尾。
竹簡的末尾,寫得很有意思,看上去應該是幾篇出遊的筆記。但是大多數的字跡實在是太過模糊了,我隻能看懂一部分。
其中有一篇筆記,記述得是那個楚王出征東海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