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山脾性倔強,不好相處,真正結交的朋友並不多,加之退休後無官無權,與外界互動就更少了,所以家中座機和手機使用頻率不高,基本限於跟親戚之間的通話;打得比較多的還有訂餐電話,對案件偵破來說毫無價值。
艾小美非常細致地“解剖”了蔣青山的電腦,在硬盤中恢複了一些刪除過的圖片、文字和影像數據等,均沒發現可疑點。好在蔣青山未刪除網頁瀏覽曆史記錄,艾小美得以從中窺探他的網絡足跡。不過局限性就在於,通常瀏覽器對瀏覽記錄默認的保存時間隻有20天,電腦登錄記錄顯示,蔣青山最後一次使用電腦是5月14日,以此往前推,瀏覽記錄隻保存到了4月25日。
雖然隻有短短的20天,但工作強度也不小,為避免遺漏任何線索,艾小美必須逐條翻閱,用時整整一個上午,才終於將所有網頁過了一遍。她總結了一下:蔣青山與大多數上年紀的男人一樣,喜歡瀏覽軍事、體育和時政要聞,出於職業喜好,對一些有關刑事案件的新聞報道格外關注,而其中出現最多的便是有關“*”的網頁。艾小美知道*是一種金屬元素,其化合物有毒,人體攝入後對神經係統和消化係統有極大損害,攝入劑量大或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死亡。相關刑事案件,最著名的莫過於發生在1994年首都某名牌大學的投毒案,該案由於相關證據被銷毀,所以至今仍未查出真相,成為一宗頗為引人注目的懸案,多年來被媒體廣泛報道。
種種跡象顯示,蔣青山應該是無意中翻到一篇幾年前報道那起投毒案的新聞,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為從他的瀏覽記錄中,艾小美看到多個報道那起投毒案的網頁,並且被他收藏到瀏覽器的收藏夾中;同時,蔣青山還搜索並瀏覽了一些有關*元素的科普網頁,包括*元素的保存、*中毒的症狀、*以及三氯化*這些含有*元素的化合物科普介紹……而發生這一切的時間點正是4月底5月初,讓艾小美不由得覺得這也許就是蔣青山對張隊所說的“大案子”!但不清楚的是,他是想要單純地做些研究,還是私自準備著手追查投毒懸案的真相?
另外,艾小美還從曆史記錄中發現,蔣青山搜索並瀏覽了明珠理工大學和明珠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官方網站,並著重關注了明珠理工大學化學係以及明珠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網頁。相信蔣青山對這兩個單位感興趣,一定也跟*元素有關,不過尚不知道他是否已經與學校和醫院有過實質性的接觸。
韓印聽了艾小美的分析,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以蔣青山從事刑偵工作幾十年的閱曆,他應該很清楚調查那起投毒懸案的難度——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理智點分析,他可能隻是出於興趣想要做一些資料搜集和研究而已。但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究竟發現了什麼,會讓他惹上殺身之禍呢?韓印決定循著蔣青山調查的腳步,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明珠市從一本到三本有三十多所高等學府,其中化學係最有名的當屬明珠理工大學。韓印認為蔣青山特意瀏覽該校化學係網頁,也許是想看看係內主要負責人的情況,為日後走訪提前做些準備。隨後在學校保衛科的協助下,韓印直接見到了係主任,也證實了他剛剛的猜測。
“噢,又是警察?你們前段時間來人找過我了,你也是想谘詢有關*元素的問題?”見韓印亮出警官證,模樣看上去有五十多歲的係主任一臉詫異,主動提起蔣青山的到訪。
“您說的是這個人嗎?”韓印拿出一張蔣青山的照片讓係主任確認。
“沒錯,就是他!”係主任指著照片說,“他說他姓蔣,以前是你們刑警支隊的負責人,現在退休了,但還在隊裏任顧問。”
“他問您什麼了?”韓印沒揭穿蔣青山的“顧問”身份。
“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係主任眨眨眼睛,回憶了一下說,“他問我們實驗室裏有沒有存放含有*的化合物,我說當然有了;接著他又問都有什麼人能接觸到,我跟他說係裏差不多每個專業都有實驗課,所以係裏的師生大概都可以接觸到;最後他問*元素化合物的存取是否嚴密,我說近幾年這方麵要求非常嚴格,有專人管,領取必須登記,但以往比較隨便,很容易就可以獲取到。就問了這三個問題,然後他就走了。怎麼,他身份有問題嗎?說實話,雖然他沒出示證件,但我印象裏好像在報紙上看過采訪他的新聞報道,還附有照片,跟他很像,所以才接待了他。”係主任最後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