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爾蘭。在一群各個歐洲國籍的交換生裏,作為唯一一個亞洲人,我看見的也常常是一個個按照國籍紮堆的小團體:芬蘭團,荷蘭團,西班牙團。他們大多時候隻和自己國家的人湊成一堆,不少交換生在愛爾蘭一整年,總是湊在他們自己人的派對裏,英文都沒有進步,甚至開口都艱難。
在上海。爸媽仍然過著簡單的生活,六點起床上班,晚上六點回家做飯,十點睡覺。認識了一群在這裏工作留學的外國人,有的人在這裏待了兩年,仍隻會說“你好”和“謝謝”,甚至一個中國朋友也沒有,大多和同是外國人的室友聚在一起。上班下班,刷Facebook,去麥當勞或者必勝客,半夜去迪斯科派對。
……
我發現全世界的人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忙忙碌碌,差別不大,因為那就是所謂的“生活”。三毛曾在《萬水千山走遍》裏說:“人生又有多少場華麗在等著,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歲月罷了。”
到底有沒有外麵的世界呢?這個問題問給在象牙塔裏的孩子們,一定是用力點頭充滿了期許。
再把這個問題扔給在國內那些渴望出國的人,也一定是更猛烈地點頭。
從小我們就聽過一首歌,叫作“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
光是聽到精彩,就覺得激動。
可事實呢?永遠記得第一次離開家,抵達澳門。一個人回到了住處,關上門,突然世界安靜了也落寞了。我意識到,到哪裏生活都是一樣的。房子裏麵的生活相差無幾,床、冰箱、書桌,恍惚以為還在上海。打開電腦,瀏覽的那些網頁還是以前經常看的,打開QQ,舊日高中同學也都在線,他們的那些狀態也都和我出發前一模一樣,一切還在原地,隻不過是我去了另一個地方而已。
多少留學生在某個時刻對留學生活充滿了失望,甚至盼望著立刻回家?
即使離家千萬裏,許多人過日子也不過是留在屋裏玩電腦,和國內日子相差無幾。認識的幾個中國留學生都是在打工或者除了上課就是宅在宿舍裏打遊戲、上網,過著封閉的生活。電腦和網絡,就是生活全部。
等待中國時間,想念朋友,或者半夜起來,看他們上線了聊天。外國人好笑的東西自己笑不出來。
可是如果隻是為了這些,為什麼要選擇出國留學?如果到了國外就為生活在中國人的圈子裏,每天使用中文甚至還學會了中國各地方言,窩在房間裏上中國網站,即使最後拿到了文憑,那也隻是一個證明而已,並不代表真的在國外生活過。
一個大學畢業生說,想要出國想要受傷害去經曆,那才是人生,可是父母不允許,年齡也擺在眼前,現在上班了,遇到了一群混日子的人,更想要逃走。
一個優秀的中學出來的人,選錯了大學,到了國外驚訝地發現身邊的國內人都是一些讀不進大學、被父母重金砸出來的,每天這群人都是K歌泡夜店,日子混著混著就混到了畢業。
一個平凡家庭的女孩,出來後感慨身邊的人都在談論逛街,買名牌化妝品,整日參加派對,她覺得世界不一樣了,和以前的淳樸不一樣,坦白而言,出國就是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富二代世界。
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看的外麵的世界嗎?善良的、惡毒的、有錢的,不負責任的……
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世界可以被分割成一個個國家、一座座城市,但親情友情愛情故事卻是彼此不謀而合的。或者說,根本沒有外麵的世界,隻要把“人心”的世界看清楚,這個世界其實說穿了,很小很小。
有的人去旅行,最後收獲的隻是幾張寄給自己的明信片和數碼相機裏的“到此一遊”;有的人在隔壁公園走一圈,看到的卻是春夏秋冬別有韻味的人生:散步的老阿姨,還有下棋的老先生,看到生命的恬淡和幸福。
旅行或者遠遊真正的意義,是在於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打理你那個“世界”。
一段好的旅行,行走時拋開日常繁瑣的一切,心境很空,像是直升飛機那樣高瞻遠矚。
給自己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回想曾走過的路,先不要想著去多少地方,這次飛行要多遠,就帶著一顆看風景遊玩的心和一個簡單的目標:在路上重新認識自己,和內心的世界說說話。
世界很小,人心很大。所以一次好的旅行,帶你看到這個廣博的世界,也同時看到自己在地球上坐標的渺小。
沒出去之前,我們讀著各式各樣的旅行書,可以騎自行車,可以搭車,可以不要很多錢就把世界周遊了。閱讀著書裏的故事,看著那些照片,內心激昂地說“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啊”“人就必須在路上”。事實上,“生活”“在路上”這些字眼兒到底有沒有人真正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