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完獅城鎮的山頭,我心裏已經對整個周寧的來龍去水,有了個大概的構圖。”望“字訣上,我雖然不敢妄言舍我其誰,但是因為有了先祖風水手劄的助力。這許多天星堪輿裏的不傳之秘我都有了個大概的了解,古文雖然羞澀難懂,但是我研讀了大半年之久,也是摸通了門檻,略懂一二。說是高手,也不誇大。如果沒錯,我們要找的龍穴,應該就是周寧深山裏的三大奇峰之一。不過為了確實陵址在哪一個具體位置,我們還事先得找到北宋左衛將軍”烏都拉“的故居,確定一些細節。
還沒來福建之前,北京的老於曾經交給我的文獻資料提到過。烏都拉,雲南苗族人,徽宗時任從二品左衛上將軍,麾下掌管皇城皇騎軍一萬眾。戰時率部失聯前一個月,剛迎娶了徽宗第九女“寶釵公主“。這句話上,九爺爺讓我做了標注,“一個上將軍,戰前一個月皇帝何故下嫁公主,晉升他為駙馬。其麾下掌管皇城重兵一萬,官署從二品。這上萬人哪能說失聯就失聯。”
有了野史的佐證,九爺爺又和老於聯係了密詔的線索後揣測。當年烏都拉應該是奉徽宗密詔率部前往周寧。而“陵”這一關鍵字,應該就是說當時徽宗內定了烏都拉為”建陵大臣“。因為正史記載裏,北宋徽宗仍被金兵所俘虜。克死在”五國城“。而最後,曆史上也僅記載了南宋為先帝徽宗後期建造的衣冠塚。
有點閱曆的人都知道,實際在皇帝當政時。就得開始選址建陵。徽宗自然不能例外。可是曆史上並沒有記錄徽宗為自己選定的皇陵位置。所以根據種種可能。九爺爺和老於斷定徽宗的真實陵址有可能就在周寧。而作為建陵大臣,那可得做足常年的準備。所以在周寧定居,是烏都拉不可避免的。
周寧縣城不大。古往今來的名人也不多,形成規模的古民居也才幾處。烏都拉身為北宋駙馬,那官邸家廟建得不能小。即使曆朝曆代都有戰亂,可是這裏山遠偏僻,戰火很難波及。因此,在當地的古民居保存也比較完整。根據淑芬的描述,我們側重的來到了一個叫浦源鎮浦源村的地方。這個村裏有條溪流,淵源綿長,源於官山山麓,彙數十條山澗清泉而下,峰回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銳減,四彎八曲穿村緩流而過。就在這長裏許、寬丈餘的小小溪流中,遨遊著數不清的鯉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也就是這,之前在來周寧的路上淑芬就提到過。
“鯉魚溪”——九爺爺看不見,可我和大寶可眼清著。這一路沿著溪畔過來。那紅鯉魚,黑鯉魚的個數肯定得論噸來計。一大群一大群的,逆水而上。你說這要多大的,那裏頭就能給你逮多大的。半路上,我們遇著了一個在溪畔邊拿著一種叫“光餅”喂食鯉魚的老鄉。大寶最擅長搭話,走邊上,給老鄉遞了一包“大前門”。指著我們幾個,說是外地慕名過來山裏踏青的。看著大寶熱情,又看在那包煙的份情上。老鄉才嚼了舌根子。
“在浦源村溪畔這個地方,大姓”吳“,溪裏的鯉魚,傳說是古代的時候曾經救過吳姓老祖宗的命。裏頭的魚,大多都是有”仙根“的。所以吳姓老祖宗定了規矩,凡是吳姓子孫,皆不能吃食溪裏的鯉魚,要加以防護。打吳姓人記事開始,就這麼聽長輩說,一代一代傳下來。吳姓人都供神明一樣供著溪裏的鯉魚、也因此,溪裏的鯉魚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塊頭大不說,還和人群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聯係。那也不是沒有外村人來偷過。隻是被抓到的。不打死都得打殘。”聽這老鄉這麼一說,那大寶可是背心涼了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