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1 / 1)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且說順天祖裴正統一天下,建立了玥朝,結束了華夏五百年的動蕩。裴正為褒獎助他統一的五位功臣,加封了他們為五位藩王,各居一地,鎮守國家邊境地帶,以防外族入侵。他們便是北冀定王燕,西陜遼王魏,西隴寧王趙,西蜀岷王楚,南湘壽王吳。他們各自鎮守一地,有他們自己的軍隊,而藩王每年需向朝廷進貢收入的三分之一。

原本順天祖想借藩王之力守住邊境,以保玥朝萬世平安,不料,到了下一任皇帝順安帝裴弘誌在位之時,卻發生了俗稱的燕王之亂。

所謂燕王之亂,說的便是定王燕易煜攻打玥朝,企圖推翻順安帝的統治。雖然結果並不成功,但他在燕國自立為皇,自稱其為燕皇。趁著這次動亂自立為皇的可不止燕易煜,還有壽王吳禮,他眼看朝廷動亂,加上占據水鄉,不易攻打,便隨著這個東風,以皇帝不仁,寵幸奸妃為由,也當上了皇帝。

其他三位藩王雖未自立為皇,卻也開始不受朝廷控製,或是以失收為由,少交國稅,或是以國庫空虛為由,不願助朝廷攻燕。而那順安帝又是個軟柿子,說要出兵伐燕,群臣不同意,駁回了提案,藩王如此囂張,他要削藩,群臣不同意,又沒削成。眼看自己亦無力管轄,他最後竟幹脆不理了,日夜在後宮與妃嬪在一起,無心朝政,沉迷於花前月下。

說起燕王之亂,民間對其原因諸多猜測。很多人都認為,此事與呂皇後有關。

說起呂皇後,她生於北冀易州,名為呂清荷,父親是老定王燕樊的得利助手呂成武,身為嫡女的她,可謂是巾幗不讓須眉,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兵法,練騎射,武刀劍。

說來也有趣,北冀地帶風沙大,並不生長荷花。那一年定王燕樊又一次北伐,消滅蒙古軍數萬人,立下戰功,進京麵聖時,裴正剛好賜了他幾朵荷花,是江南上供的珍品。燕樊回去後,便把其中一朵送給了他的愛將呂成武。呂成武得了此花,自然十分喜歡,但這花種了許久,就是不見花開。直到一日天氣暖和,他與妻子在院子散步,突見荷花盛開,兩人欣喜不已。突然呂夫人便覺得肚子疼,生下了一女。呂成武看荷花盛開,便得了一女,自覺乃吉兆,便為她取名為呂清荷。後來又有一道士路過他家門,斷言此女此生定是不凡,要他們好生教導。

呂成武自然相信此說法,因而呂清荷雖是女兒身,卻學了一身武藝。到了她十四歲的時候,名動燕國,稱其為,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太子裴弘誌在京城中亦聽聞了她的名聲,甚是好奇,便借著巡視為名,到燕國看看這驚世的美人。不見無妨,一見傾心,裴弘誌被呂清荷縱馬奔騰的豪氣所吸引,便向呂成武求娶呂清荷。

呂成武一聽自覺不妙,原是因為呂清荷已經與定王大公子燕易煜有了婚約,隻好推脫說女兒還小,未到婚嫁之期。裴弘誌耳朵軟,便信了。

兩年後,裴正駕崩,裴弘誌新皇登基,心心念念的想著呂清荷,便下旨封呂清荷為妃,命人去接她入宮。

這個旨意一下,燕樊便怒了,呂清荷與他的兒子燕易煜已然婚約在身,這小皇帝竟封她為妃。燕樊雖怒,卻不敢言,最後呂清荷,便入宮成了呂貴妃。這件事,對後來的燕王之亂,可謂是影響至深。

原來燕易煜與呂清荷自幼一起長大,又有婚約在身,因而早就郎有情,妾有意,隻等完婚罷了。不想中途殺出個秦咬金,硬生生的把兩人分開了,也難怪燕易煜恨裴弘誌至深。

話說呂清荷初入宮,心中怨氣。一來她無法忘記昔日愛人,二來她喜歡舞刀弄槍,而宮中不能有利器,三來她本是北方女子,豪爽直率,受不了宮中的條條框框,因而她終日鬱鬱寡歡。裴弘誌看她不開心,便又建戲台,又建高樓的討她歡心,呂清荷看這皇上胸無大誌,更加厭惡。她喜歡的,是如燕易煜那般馳騁沙場的大丈夫,而不是躲在深宮裏聽戲吟詩的軟柿子。

順安五年,呂清荷生下了一個皇子,她自己給他取名為裴元颯,元是跟從慣例,颯,意為英姿颯爽。這究竟是希望這孩子英姿颯爽,還是她忘不了心中那個英姿颯爽的人,就無從得知了。

反正自從生下了裴元颯,呂清荷便像是認了命,一改往日的態度,不再對皇上冷言冷語,還逼死了原先的吳皇後,自己當上了皇後。此時往日讀的書籍派上了用場,她協助皇上管理朝堂,行事果斷,賞罰分明。原本群臣欺壓著和善的皇帝,犯了些什麼錯,哭先帝哭祖宗便過去了,呂清荷卻不聽這些,一律按著律法處置,從不講情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