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心中不滿,紛紛上書勸諫皇上莫讓後宮幹政,裴弘誌聽了亦有所動,呂清荷知道了,跑到裴弘誌麵前大哭了一場。一來二去,呂清荷贏了,裴弘誌始終更聽她的話一些。不過呂清荷為人不記仇,該重用的人一樣重用,此時朝中的一些人,看出呂清荷有執政才華,便也服從了她的管製。
順安十一年,北方蒙古時常騷擾邊境,呂清荷提議北伐,朝中眾人卻紛紛反對,無非是說北伐耗費國庫銀兩,勞民傷財。呂清荷生於北冀,自然知道蒙古不能放任不管,若是不管,他們隻會變本加厲。呂清荷無視群臣反對,勸裴弘誌出兵三十萬,命定王帶兵北伐。此時的定王已不是燕樊,而是繼承爵位的燕易煜。
燕易煜從小習武,十四歲便跟隨父親東征西走,大戰蒙古軍,守衛邊疆,到繼位定王時,馳騁沙場已有十五年,半生戎馬,對蒙古騎兵因而確實是北伐的最佳人選。他也確實不負眾望,大敗蒙古軍,守得邊疆數年安定。
可是有得,便有失。而失的,怕且是裴弘誌做夢都想不到的。燕易煜大勝歸來,裴弘誌甚是歡喜,決定迎他進宮中一聚,褒獎他的功勞。裴弘誌何曾想過,燕易煜等這個機會等了多久,他趁著進京的機會,打算就此逼害裴弘誌退位,奪取皇位。
隻是不知道發生了何事,宴會當晚,燕易煜沒能殺掉裴弘誌,連夜從京城中逃出。可是他的精兵就城外候著,他轉身便帶著他的一萬精兵,圍困京城。不過京城豈是那麼容易破的,他帶的兵又少,終究攻不下,眼看救兵快到,隻能先逃回燕國。
回燕國後,他便自立為皇,自稱燕武帝,把易州更名為燕都。他整頓兵卒,起軍攻打玥國,勢要奪得天下。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這邊燕皇攻打玥朝軍情緊急,那邊玥朝朝中卻亂哄哄,不商議如何破敵,卻一同上書彈劾呂後。那些不滿呂後多時的人一下子一同上書,說燕王造反必定與呂後脫不了關係,要裴弘誌處死呂後。一年幾日,也不工作,每日隻寫奏章罵呂後,還列出幾十條罪證。
藩王不聽調遣,宮中群臣亦不聽調遣,南邊壽王跟著造反,一下子玥朝動蕩不已。眼看燕易煜已攻打到了臨州,侵入了中原大片土地,呂清荷迫不得已,隻能禦駕親征。泱泱大國,如今竟要皇後帶軍。
可是呂清荷雖是女中豪傑,與燕易煜這樣長久征戰沙場的英雄又如何相比,加上燕易煜的軍隊全軍勇猛,且十分服從燕皇調令,而呂清荷手下的兵,看不起她一個女流之輩,加上朝中非議,權臣從中刁難,根本擋不住燕軍。眼看臨州要失守了,呂清荷卻突然獨自出城,站在城門外,直直的注視著燕國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