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帶兵官員幾乎都不敢去打浮橋。張亮基欲攻不能,正懊惱間,長沙知府朱啟仁自告奮勇道:“巡撫大人,為徹底鏟除長沙禍患,卑職願帶兵去打浮橋。”
張亮基點點頭:“你身為文官其勇可嘉。危難之時管他文官武官,你帶兵去試試吧。不過孤掌難鳴,你還是約西岸同時發兵進攻。”
向榮收到朱啟仁之約,苦於部將個個害怕送死,唯有都司張國梁膽量大些,答應配合對岸夾擊浮橋,向榮這才覺得挽回一點麵子。
不過朱啟仁這次約攻隻是聊表忠勇而已,哪能真的搭出一條性命?與張國梁同時出兵在湘江兩岸劈裏啪啦亂打一陣,拿出一些兵勇挨槍炮以後,便心安理得地各自收兵。
石達開頑強地守衛浮橋及西岸陣地;韋昌輝部擋住東南麵清軍;楊秀清則指揮秦日綱、胡以晃部全力攻城,二十天內連攻三次。
第一次,土營在城西魁星樓南側,挖洞埋雷炸開城牆四餘丈。太平軍蜂擁而上差一點衝進城內。可是,清軍副將鄧紹良率部拚死阻擊,鄧紹良大聲叫道:“弟兄們,平日吃香喝辣現在是報效朝廷的時候了。”兵勇們很是賣力,炮火槍子一直不斷,守住了缺口。
第二次,太平軍又轟開了城東南一角。和春部依仗火藥優勢擋住了天兵進攻。
最後一次轟城又是在魁星樓附近。大量炸藥轟開城牆八丈餘寬。清軍副將瞿騰龍換防據此也不示弱,率部血戰守住陣地。
三次轟開城牆太平軍未能衝進去,實在可惜。特別是第一次,太平軍一鼓作氣,是很有可能打進去的。然而,殿右二指揮蒙得恩指揮無方,他生怕和肖朝貴一樣中炮犧牲,所以他本人離前線較遠,卻盲目地命令衝鋒部隊冒著槍炮撲向缺口,致使戰士們大量傷亡,屍體將城牆缺口堵塞了,後續部隊衝不過去,擋住前進道路是戰友的屍體。
第一次攻城失敗後,楊秀清撤掉蒙得恩職位,提拔金一總製李開芳為殿右二指揮,這是長沙之戰中一個小小的插曲。
太平軍圍長沙城八十一日,攻城不下進入冬季,糧食衣物又覺困難,而清軍物資充足,人數漸已超過太平軍,占有明顯優勢。
最後一次打長沙時,天國首領們就已定好,能攻下則補充軍需,不能攻下則馬上轉移。恰巧第三次攻城失敗後,次日下起了大雨。太平軍趁雨夜全部由浮橋上渡過湘江,會合西岸駐軍,翻山金牛嶺西去。
楊秀清派出小股部隊分道南下,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大部隊則從容進軍寧鄉。
次日下午風停雨住,長沙守城清軍見太平軍營盤裏冷冷清清,湘江上浮橋已經撤除,情知有異慌忙向巡撫張亮基稟報。
張亮基又喜又憂,喜的是長沙城終於保住了;憂的是太平軍主動撤離不明去向,心腹大患未除。他命令鄧紹良、瞿騰龍一班副將道:“你們要迅速查清發匪去向。”
去不多時,鄧紹良回來稟報道:“巡撫大人,今日早晨有人看見發匪結隊往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