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2)

譚府記是一家私房菜館, 主人姓譚。聽聞祖上是達官之家, 好美食, 喜蓄美廚, 因主人家不滿足現有菜式, 廚師們於是競相爭創新菜式。後來, 譚府傾頹, 子孫無營生之業,坐食山空後,就讓家裏廚子做拿手的私房菜來幫補家計, 宴設在家中,每夜隻開三席。

過去百餘年,譚府記仍保留著這個每夜隻開三席的傳統, 必須要提前三天預定。

崇華的外公很喜歡那裏的菜肴和環境, 每月總會去一兩次,崇華也經常陪著老人家, 幾年下來, 也算跟主人熟識了, 後來隋老先生過世了, 崇華就沒再來過。

但虧得那一陣常來, 譚先生還記得她, 給她行了方便,讓她臨時訂到了位子。

譚府記坐落於一處不起眼的小巷子中,從外麵看起來就像一處風韻古樸的民宅。巷子很窄, 僅容一輛車通過。

走入前門, 就看到一個天井,地麵青磚嵌鋪,雖說是天井,卻並不顯幽暗,反倒別有一種曆史遺跡的歲月感。

客人行宴的地方是單獨隔開的,分布在正房與東西兩廂。

雅間擺設韻味十足,雲母屏風紫檀幾,朱雀銅燈柳葉瓶,讓人如穿越千百年的時光,回到舊時王朝。

崇華先請崔貞坐下,然後自己坐到她的對麵,一抬眼,就看到崔貞安然靜坐,整個人貞靜嫻雅,就像融入到這古意盎然的氣韻中去,在瞬息間,讓歲月永恒。

她有這樣的魅力。

崇華愣了愣神,她笑起來:“你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故地重遊》,裏麵的畫麵,將滄桑歲月融入現代清新的風格當中,最後一幕,時光的粘稠感稀薄淡去,蔥蘢茂盛的藤蔓爬滿了一整麵青磚牆,歲月雖然流逝,人依然是那個人。一個鏡頭,造就了整部電影的高潮。”

她說的是上個世紀的一部經典影片,那部電影中的畫麵處理、氣氛烘托,一直是電影界難以超越的巔峰。

崔貞當然看過:“怎麼?”

崇華跟她也算有點熟了,相處的態度也自然起來:“就是那種感覺啊,像你。”她說完,眉頭稍稍皺了一下,顯得對自己言不達意有點不滿。她努力想了想,終於想出八個字,眉目如初,歲月如故,她剛想出口,突然反應過來,這八個字不但被人用爛了,還很曖昧,就用微笑掩蓋:“我說不上來,反正我知道。”

崔貞正微偏著頭認真聆聽,最後聽她來了這麼一句帶了點耍賴意味的話,隻能無奈又縱容地看她一眼。

菜品一道道呈上來,不算多,道道都是精心烹製,從色到香到味,每一項都勾著人的味蕾。

崇華也知道自己剛才說一半藏一半,其實失禮,於是賣力地介紹起來,用公筷替崔貞布菜。

她選這裏,一是因為她和崔貞都是公眾人物,需要安靜又有私人空間的地方,至少不會中途被人打擾,二也是覺得這裏的菜肴的確精細,崔貞大概會喜歡。

崔貞看來似乎確實滿意,她看向崇華,示意她不要忙了:“你也坐下,多吃點。”

在她看來,崇華太瘦了,比起前世要單薄得多。

崇華也沒有執著,聽她話坐下,咽下一口食物,隨意聊起來:“你今年有沒有電影上映?”

崔貞這兩年其實已經不怎麼接電影了,到她這個地位,質比量重要的多。好的劇本和好的導演要碰上,其實很需要運氣。

“如果順利,會有一部。”崔貞盛了碗湯,端給崇華。

崇華接過:“大製作?國內還是國外?”

“不算大製作。還沒拍完,下周會去歐洲繼續拍攝。”

下周?崇華驚訝:“還沒拍完?”不等崔貞回答,又問:“去多久?”

“順利的話,一個月。”

崇華有點沮喪,她並沒有將這種不知從哪裏來的沮喪表現出來,唇角稍揚,抬眼看向崔貞:“那得有一個月不能和你見麵了。你以後的工作重心會轉向國外?”

相對於國內還處於發展中的電影業,國外顯然資源更豐富,也有更多機會突破自我,在國內獲得成功,把事業重心轉向海外,是許多演員的固定路線。崔貞在三年前就得過一座金熊獎,隻是不知道為什麼,她並沒有順勢接受西方國家演藝圈伸出的橄欖枝,仍舊接國內的片子,直到去年,才有媒體根據她頻頻出國的事,猜測她也開始把演藝事業的重心,轉向海外。

崔貞抬手的動作微微停了一下,笑睨著崇華:“會不會舍不得我?”

“有一點吧。”

崔貞笑笑,把一塊裹著香濃芡汁的牛肉送到她碗中。

崇華愛吃肉,但見崔貞沒回答她的話,就有點急了,連肉都顯得沒滋沒味起來,她又一向不習慣把情緒表現在臉上,隻得忍耐著,聽崔貞把話題轉到別的地方去,都沒有回答她,是不是把工作重心轉到國外,是不是以後,除了在電視屏幕上,就很少能再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