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21日,在剛剛完成了對奧地利的吞並後,永不滿足的希特勒來不及將嘴上的油光擦去,就迫不及待地召見了威廉·凱特爾(Wilhelm Keitel)炮兵上將,新組建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這一次。兩人會談的重點是代號為“綠色計劃”的攻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案。自從德奧合並之後,捷克已經遭到德國領土的三麵包圍,捷克人在他們同德國人邊境修建有相當堅固的工事,但是在麵向奧地利的邊界卻是暴露的。偉大的元首相信從薩克、西裏西亞和奧地利三個方向的夾擊就可以迅速粉碎這個小國。
按照“綠色計劃”,居住在捷克境內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將首先向布拉格發難,然後德軍以保護日耳曼人的名義進入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方案與德國人在吞並奧地利時用的完全就是同一套把戲,毫無新意可言。
一戰結束,捷克斯洛伐克從奧匈帝國獨立之時,蘇台德地區被捷克斯洛伐克劃入了自己的國境線內。但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德裔卻不樂意成為這個新國家的子民。這個時候的捷克人,剛剛擺脫了哈布斯堡幾百年的統治,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於是“翻身做主人”的捷克人開始了對日耳曼人的輕蔑和侮辱。那些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隻得默默忍受著,直到德國再一次強大起來的時候。
從35年開始,德國人就開始資助蘇台德地區獨立運動領袖康拉德.漢萊(Konrad henlein)。這位蘇台德日耳曼人黨的黨魁從威廉街德國外交部獲得津貼並不是秘密——實際上歐洲多數的情報或者外交官員都可以隨口說出津貼的規模:每月15000馬克。在德國的指導下,這位原本以追求獨立為己任的前體操運動員逐漸變成了德國納粹黨在蘇台德的代言人。(諷刺的是,此君有1/4的捷克血統,故不得希特勒重用)
當38年歐洲的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起來的時候,捷克人並沒有感到一絲的春意,反而感到寒意正濃。5月9日.,漢萊宣布同捷克政府之間的談判已告破裂,他還說在蘇台德發生了騷動,他已經可以在蘇台德的街頭聽過槍響。5月19日,來比錫有一家報紙發表了一則德軍調動的報道 。
麵對岌岌可危的局勢,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並不打算像奧地利的威廉·米克拉斯和許士尼格那樣坐以待斃。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號稱“八大工業國”之一(美英法德意蘇日捷),而斯柯達兵工廠更是當時名列前茅的重工業/軍工複合體。擁有這樣的資本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在麵對希特勒放任魔爪時,不甘做任人宰割的羔羊。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開始局部動員,四十萬捷克斯洛伐克人被征召入伍。
在此後48小時之中,倫敦、巴黎和布拉格的政府,都惶惶不安,歐洲上空戰雲密布,這是從1914年夏天以來所未有,史稱“五月危機”。如果德國也跟著捷克宣布動員,然後與捷克有著互助條約的法國也隨後跟進的話,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翻版——一個或者幾個國家要求他的鄰國取消動員,否則就宣戰。然後,沒有人後退,於是世界大戰開始了。
此時,希特勒正磨刀霍霍,貝奈斯正準備為民族的尊嚴與獨立而戰。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法國的政治家在幹什麼呢?法國對捷克承擔的軍事義務,如果法國固守他們的承諾,那麼就意味著在德國軍隊越過德捷、奧捷邊界的時候,法軍也要越過法德邊界。
法國政府會選擇這麼做嗎?不會!此時的法國達拉第內閣與其說是個聯合政府,不如說是個“左中右“各派無所不有的大雜燴,各式人等有參與,卻唯獨缺乏一錘定音的決策者。哪怕是在這樣的緊要關頭,達拉第還是選擇了逃避。對於巴黎的政治家們而言,不管戰爭的勝負,哪怕是承擔引發戰爭的責任就足以結束他們的政治生命。
法國軍隊能夠這麼做嗎?不會!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軍就已經忘記了什麼是進攻,他們這20多年來,他們一直在練習的隻有防禦。哪怕,現在橫亙在麵前的齊格菲防線(1936年開工)還隻是一個建築工地。
很快,聰明的法國人將“捷克皮球”提到了英國人那裏。按照英法之間的盟約,英國對法國的軍事保證不能擴展到萊茵河以東,同樣聰明的英國人可不想來趟“小小協約國”的渾水。但是,如果在法國選擇履行它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義務時,而英國人真地選擇袖手旁觀,那麼,達拉第就可以找一個台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