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見敵(1 / 2)

為了鼓舞馬特魯守軍的士氣、增加守軍的力量,也出於害怕失去馬特魯這一重要據點的考量,最後奧康納中將決定從第7裝甲師中抽調第11阿爾伯特親王親領騎兵團(11th Hussars Pri's Own)的一部和兩個澳大利亞營一起先往馬特魯救援第四印度師。奧康納希望他們將穿越意大利人的封鎖線,為那裏的守軍送去給養並和他們一起堅守到英軍大舉反攻的那一天----------天知道這一天何時才會到來

奧康納之所以選擇阿爾伯特親王親領騎兵團是因為這支部隊在戰爭開始後的一係列邊境交鋒中表現出色,在巴蒂亞(Bardia)以東地區展開的一次伏擊中,他們不僅打退了意軍坦克發起的追擊,並俘獲了一名叫Lastucci的意軍將軍。此人後來招認其為意軍第十軍團的Engineer-in-Chief(總工程師?誰知道這個軍職怎麼翻譯啊?)

忽明忽暗的月光下,一小隊探路的戴姆勒偵察車、兩個中隊26輛盟約者坦克、12輛牽引著25磅炮的卡車以及運輸士兵和給養的上百輛卡車組成的特遣隊已經整裝待發。他們將即踏上救援的征程,目標就是30多公裏外的馬特魯。

前來送行的第七裝甲師師長邁克爾刻意地提醒特遣隊的指揮官詹姆斯.伊迪上校,他們的部隊必須要趕在拂曉以前在意軍的防線上終於殺出了一條通道,不然的話,天亮後他們就有可能暴露上毫無遮掩的沙漠上,遭到呼嘯而至的意大利空軍的直接打擊。聽完師長的話,伊迪上校心裏開始盤算起來:“在天亮之前我們還有6個小時的時間,應該可以走完全程吧。”可是,誰又知道在那些沙丘的後麵有什麼在等待著他們。

馬達轟鳴,鐵流滾滾,就這樣伊迪帶著他的部隊踏上了救援之路。

讓伊迪感到意外的是,在越過己方的戰線後,他們的特遣隊並沒有越到想象中那樣激烈的抵抗,甚至連冷槍冷炮也沒遇上幾次。直到大隊人馬走過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後事態的發展才變得沒那麼輕鬆了。

一輛外號“澳洲野狗”的戴姆勒偵察車從遠及近,最後停到伊迪的坦克麵前,車長還沒停穩,一個留著大胡子的上士從副駕駛的位置上跳了下來。

“上校,有情況”

“怎麼了” 伊迪連忙問道。

“前麵3公裏的地方,意軍修建了三條成對角線型的戰壕,並有一個連左右的反坦克炮掩護!另外-----” 大胡子上士的話還沒說完,一聲巨響從車隊的前沿傳來。

“怎麼回事?是地雷嗎?”伊迪大聲問道身邊的參謀。因為按照事前掌握的情報,這一次伊迪他們前往馬特魯的路線避開了意軍的重兵布防之處。

“不,不太清楚—”參謀們戰戰兢兢地回答到。顯然他們也還沒從劇烈的爆炸中緩過神來。不過,所有的英國人都知道那些該死的意大利已經和自己不遠了。幾乎是憑著一種條件反射,伊迪判斷出是意軍的反坦克炮在作祟,於是他拿起電台話筒大喊一聲:“坦克正麵對敵!步兵下車,兩翼包抄!”

英國人猜的沒錯,在他們的麵前是意軍第62步兵師一個步兵營的陣地。62師是一個傳統的“二元製”步兵師,也就是說並不是什麼精銳部隊。不過處於沙漠作戰的考慮,該師每個營都得到了一個8門47mm反坦克炮連的加強。

按照伊迪的命令,片刻之後,26輛盟約者坦克齊刷刷地用自己40mm的正麵裝甲對照了西麵,而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步兵則迅速利用意軍注意力被坦克吸引的之機包抄到意軍陣地,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摧毀了5門意製47mm反坦克炮。另有3門完好無損的47mm炮成為了澳大利亞步兵的戰利品。不過,英國人也不是全勝,作為誘餌的英軍坦克被擊毀兩輛擊傷四輛。

本來兩輛坦克被擊毀,損失不算大。但是對於被擊傷的坦克,留給英國人的選擇有兩個,要麼自毀,要麼等待機械師修理。可是又有幾個大膽的機械師敢在遠離己方戰線十幾公裏,不時響起槍炮聲的地方安心修理戰損坦克呢?於是,一戰下來伊迪發現他失去了6輛坦克,差不多是半個中隊的兵力,直叫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