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2004年7月11日《文彙報》副刊《筆會》,發表時標題為《我痛感……閑書讀得不夠》丨在校友麵前,季羨林又牽出了那頭駱騎季羨林先生是一個十分懷念故舊的人,他多次在文章中說自己“感情超過需要”。10年前的1994年10月,他為自己的新書《懷舊集》寫下一篇自序。在這篇自序裏,當時已屆83歲高齡的季先生生平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懷舊觀:“懷舊能淨化人的靈魂。”他覺得他今生今世見過的某些人“對人毫無感情”,他“甚至想用一個聽起來非常刺耳的詞兒來形容這種人:沒有‘人味’”。“懷舊就是有人味的一種表現,而有人味是有很高的報酬的,懷舊能淨化人的靈魂。……我慶幸我能懷舊,我慶幸我的‘人味’支持我懷舊。”

1917年,季羨林先生6歲那年來到濟南讀書,在這裏先後上過5所小學和中學。對每一所上過的學校,對每一位教導過幫助過他的師長和朋友,幾十年來他都深深地緬懷著。他在濟南上的第一所學校是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也就是現在的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對這所他僅僅上過一年多的小學校,老先生又是如何“懷舊”的呢?2004年9月的一天,憶及當年就讀的一師附小,季先生喃喃地說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校,一師附小是我的第一母校啊。”他在多篇文章裏,每每提及附小,總會說到那篇課文《阿拉伯的駱駝》。

當時的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坐落在院西大街(今泉城路〉,解放後的濟南百貨大樓斜對麵。而一師附小的校址則在距此不遠的升官街西頭,後來的黑虎泉西路小學的位置。說起升官街的街名,也挺有意思,正如北京把劈柴胡同後來改為辟才胡同,大啞巴胡同改為大雅寶胡同一樣,升官街避的是滿街多為棺材鋪的諱。那時,季羨林與叔父一家住在南門外的佛山街。有一段時間,小小的季羨林迷上了推(滾)鐵環。他常常從南門進城,來到升官街,在青石板鋪就的街麵上,從街東頭一氣推到街西頭的附小門口,心裏頭那個痛快,大概與今天的兒童玩動漫遊戲相似吧。

父親把他送到濟南,叔父把他送進新式小學不是讓他來推鐵環的,是讓他學成本事,光耀門楣的。季羨林上附小的時候,該校的校長已由一師的校長、山東著名教育家王祝晨先生兼任。王祝晨先生是個領山東時代風氣之先的大教育家。在偉大的五四運動推動下,他在一師附小率先推廣了白話文教學,一師附小由此成為山東全省第一個釆用白話文教學的小學校。不僅如此,王祝晨校長還有本事把胡適、周作人、黃炎培這些大師級的人物請到學校作講演,大力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無論是以當時還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王祝晨的這些作為,堪稱濟南百年教育史上的盛事。以後,一師成為山東新文化的重鎮,名人輩出,確實事出有因。對王祝晨先生,季先生一直懷有深深的敬意。

在一師附小,季羨林遇到了他一生中唯一一位小學、中學和大學三連冠的同學,他的名字叫李長之。還是一名12歲的小學生時,李長之就發表了文章和詩歌,人稱“神童”,後來成長為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令人扼腕的是,李長之先生命運多舛,上世紀50年代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去世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陽光沒有在他活著的時候照到他的頭上,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永遠的憾事。季先生在懷念李長之的文章中,為自己在老同學遭難時沒有看望過他,發出了自己的真誠懺悔,他不無沉痛地說:“我們相交七十多年,生不能視其疾,死不能臨其喪,我的心能得安寧嗎?……我的年紀越老,長之入夢的次數越多。”表達了他對一生中最早的同學和朋友的一片深情。學界泰鬥季羨林又一次用懷舊淨化了自己的靈魂。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2004年9月6日,為了紀念百年校慶,濟南師範學校附小的張萍校長率教職工代表和學生代表,經多方聯係,幾經周折,終於走進季羨林先生的病房,代表全校師生向這位最年長的校友表達了他們的敬意。

麵對眼前的“第一母校”的師生,置身於老少學友之間,93歲的季先生十分激動,眼睛泛出動人的神采。少先隊員給老人係上紅領巾。助手李玉潔老師誇獎道,季先生戴上紅領巾特精神,簡直就是個老少先隊員。誰料,思路敏捷的季先生跟上就是一句:“是冒充的。”先生的幽默,引來一片笑聲。在大家的請求下,季先生給母校留下了四句話:“熱爰祖國,孝敬父祖;尊敬老師,同伴和睦。”

在病榻前,季先生又一次“懷舊”,從他的記憶裏牽出了他的“阿拉伯的駱駝”,向母校的師生講述這篇寓言和寓言帶給他的變化。《阿拉伯的胳輪》說的是,沙漠上起了風,駱駝懇求把頭伸進帳篷,主人答應了。駱駝又請求伸進脖子,主人又答應了。最後,駱駝身子也進來了,主人卻被胳駝擠出帳篷。寓言講的是得寸進尺的道理。有一天,季羨林正在家裏念課文,叔父一聽沙漠上的駱駝竟然會講人話,一怒之下,讓季羨林轉了學。這樣季羨林從南門內的一師附小轉到了南門外的新育小學,並在“新育”最終完成了小學學業。

季羨林先生精通數國語言,讀到的外國文學作品不計其數。然而他讀到的第一篇外國文學作品,也許就是在一師附小讀到的《阿拉伯的路5它》。曆史就是這樣有趣,王祝晨先生推廣白話文教學,《阿拉伯的路蛇》才入選了課文。正因為這篇課文,季羨林離開了一師附小。想來,那頭“阿拉伯的賂蛇”不僅把主人擠出了帳篷,也把季羨林“擠”出了一師附小。但是,人不是駱蛇,泉城不是沙漠。在今天濟南師範附小師生們的心中,他們崇敬的校友季羨林先生再也無法與他們、與這所學校分開了。學校剛剛改造竣工的兩座大樓,一座被命名為“祝晨樓”,一座被命名為“羨林樓”。

(原載2004年10月150《濟南日報》丨季羨林四寫北園白鶴莊當代語言大師季羨林先生,1917年6歲時來到濟南讀書。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一氣在泉城生活了13年。清華大學畢業後,季羨林回到濟南,在濟南高中教書1年後,赴德留學。季羨林在這座城市生活了整整14年。用他的話說,“濟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的足跡”。

1917年這一年,濟南已經開埠12年,商業繁榮,人文薈萃,教育昌明。七十

二名泉湧流,湧入濼河,流進小清河,湧入大明湖,流向北園十裏荷塘。

季羨林學生時代真正開始用功讀書,是在髙中,是在北園的荷塘岸邊。在大明湖南岸的正誼中學畢業後,他考取了山東大學附中。附中坐落在大明湖北岸的北園白鶴莊,與正誼中學一湖之隔。季羨林先生後來在多篇文章裏回憶過白鶴莊。每每提到,“筆端總帶感情”,妙筆總是生花,水鄉美景躍然紙上,意境非常動人。在2002年3月,91歲髙齡的季羨林先生在《我的高中》這篇散文中,季先生一篇文章四寫白鶴莊勝景,讚美白鶴莊:“這真是一個念書的絕妙的好地方老人對白鶴莊印象之深,懷念之殷,溢於言表。

他寫道:“泉城濟南的地勢,南高北低。常言道:‘水往低處流’。泉城七十二名泉的水,流出地麵以後,一股腦的都向北流來。連泰山北麓的泉水也通過黑虎泉、龍洞等處,注入護城河,最終流向北園。一部分注入小清河,向大海流去。因此,北園成了水鄉。風乍起,吹皺一塘清水。無風時則如一片明鏡,可以看見20裏外的千佛山的倒影。……塘邊綠柳成行,在夏天,綠葉葳蕤,鋪天蓋地,都如綠霧,仿佛把宇宙都染成了綠色的宇宙……”

在風光如畫的白鶴莊。他讀書兩年,得了四個全優,而且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位恩師,國文教師王良玉先生。而最大的“優勝紀略”是,在白鶴莊的學習的成績得到了“狀元公”的獎賞。就在第一學年結束的時候,前清狀元、山東省教育廳長兼山東大學校長王壽彭要表彰學生了。表彰的標準是年級的甲等第一,平均分數達到95分的學生。表彰的獎品是王壽彭手書的對聯和扇麵。高中6個班可以出6個甲等第一。結果超過95分的學生隻有季羨林一人。王狀元官拜廳長,“再加上狀元這一個嚇人的光環,因此他的墨寶就極具經濟價值和榮譽意義,很不容易得到的”。狀元墨寶攬在懷中,季羨林心花怒放。他認為,這一表彰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本來是一條“小蛇”,表彰過後,雖然難說馬上由蛇變龍,但是,“也不再會是一條平庸的小蛇了”。山大附中教學力量雄厚,師資“極一時之選”,這裏又成為他人生發生轉折的地方,白鶴莊原本風景絕佳,季先生情注筆端,為情造文,文章必然深深打上作者的主觀色彩。

看看文章是怎樣二寫白鶴莊的:

“每到春秋佳日,風光更加旖旎。最難忘的是夏末初秋時分,炎夏剛過,秋風降臨。和風微涼,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課以後,同學們大都走出校門,到門前荷塘邊散步,消除一整天學習的疲乏。其時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淒迷,荷香四溢。”、

第三次還是寫白鶴莊夜景:

“我喜歡自然風光,特別是早晨和夜晚。早晨在吃過早飯以後上課之前,在春秋佳日,我常常一個人到校舍南邊和西邊的小溪旁散步,看小溪中碧水潺潺,綠藻浮動,顧而樂之,往往看上很久。”

然而,讓季羨林“狂喜”的,是在白鶴莊邊上的荷塘裏,出現了“佛山倒影”。那一天,他與同學到二大馬路郵政總局去取郵購的圖書,無意之中,一幕山影倒映水麵的佳景出現了:

“……走在荷塘邊上,此時塘裏什麼都沒有,荷葉、葦子和稻子都沒有。一片清水像明鏡一般展現在眼前,‘天光雲影共徘徊’。風光極為秀麗。我忽然見(不是看)到離開這二三十裏路的千佛山倒影清晰地印在水中,我大為狂喜。記得劉鐵雲(鶚)《老殘遊記》中曾寫到在大明湖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有人認為荒唐。離開二十多裏,怎能在大明湖看到佛山的倒影呢?我也遲疑不決。今天竟無意中看到了,證明劉鐵雲觀察得細致和準確,我怎能不狂喜呢?”

季羨林先生早年負笈歐洲,一生遊曆過世界許多地方,看過無數歐亞風光,老來憶舊,對泉城風光極盡讚美,對北園水鄉傾情歌頌,一篇文章,四寫白鶴莊,可見對泉城故土一往情深。他說:“我在北園白鶴莊的兩年,我15歲到16歲,正是英國人稱之為16611的年齡,也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齡。我的少年,因為不在母親身邊,並不能說是幸福的,但是,我在白鶴莊,卻隻能說是幸福的。隻是‘白鶴莊’這個名字,就能引起人們許多美麗的幻影,古人詩:‘西塞山前白鷺飛’,多麼美妙絕倫的情景。我不記得在白鶴莊曾見到白鷺;但是,從整個北園的景色來看,有白鷺飛來是必然會發生的。到了現在,我離開北園已經七十多年了,再沒有回去過。可是,我每每會想起北園,想到我的166X1,每一次想到,心頭總會油然漾起一股無比溫馨無比幸福的感情,這感情將會伴我終生。”

曆山腳下,明湖兩岸,北園十裏荷塘,一代大師學術人生起航的地方。

(原載2004年7期《當代小說》丨季羨林年表季羨林年表

1911年8月6日①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並入臨清市)官莊一個農民家庭。

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六歲〉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

一班私塾讀書,讀過《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七歲〕 I進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

1920年(九歲〉進濟南新育小學讀高小三年,課餘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十二歲)

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

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十五歲)初中畢業。

在正誼中學讀過半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1929年(十七歲至十八歲)

日本侵華,占領濟南,輟學一年。

①2001年季羨林在散文《故鄉行》中將自己的生日修正為1911年8月2日。

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十八歲)轉人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十九歲)

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高中畢業。

同時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專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334年(二十三歲)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畢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丁5虹1丫?060150【冊1(3^110。

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二十四歲)

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

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礎叩印)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施米特爪詘)教授、西克〈8丨吒)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二十六歲)

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係講師。

1941年(三十歲)

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04反011』11即1丨011如81*1011611111^61100,1110,8^68

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工次衣。

1如6年(三十五歲)

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係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951年(四十歲)

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印度、緬甸。

譯自德文的卡爾^馬克思著《論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