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09年7月11日,語言大師季羨林不幸辭世。當晚我含悲寫下《痛悼季羨林老》。就在6月8日,我剛剛寫下一篇探討季先生幽默的文學隨筆,文章尚未刊出,季先生已與我們陰陽隔世,讓人沉痛而又不勝唏噓。
季羨林先生辭世後,中共濟南市委、濟南市政府發出了唁電,對季羨林先生表示了沉痛的哀悼。正在香港從事公務活動的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焉榮竹,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建國高度重視。經研究決定,濟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譚延偉同誌代表濟南市委、市政府,專程進京吊唁,表達濟南人民對季羨林先生辭世的痛悼之情,對親屬進行慰問。
7月14日,隨同譚延偉部長在北京參加吊唁活動的,有濟南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淩安中同誌、濟南市文聯黨組書記楊炳雲同誌。我忝列其中,隨同吊唁,心中既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精心安排懷抱著感動,又為自己獲得機會進京參與吊唁,深感慰藉,深懷感激。
在旅途中,譚部長素聞我對季羨林研究有年,積累了不少素材,便問我,能否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寫出一本季羨林與濟南的書稿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出書的事就定了下來卩我唯有感激,唯有努力。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沒有辦法不廢寢忘食,沒有辦法不夜以繼日,早飯的下一頓常常是夜飯。我不是專業作家,我的工作自有其繁重的一麵。雖然是趕寫,我不想把出書的過程變成吹肥皂泡的過程,’不想把書變成一本宣傳小冊子。若是率爾操筆,東拚西湊,對不住那些期待的眼神;也對不住自己,對不住崇仰有年、已在九泉之下的季先生。靠著常年的積累,靠著有些章節早巳寫好(我有寫好文章存放一段時間才發表的習慣〉,我還是用半個月的時間趕出了書稿。其間,,我還值了7周的大夜班。能夠克服事先沒有預料到的重重困難,把書稿完成,還有一個重要1因素,傳主季羨林就是個再好不過的榜樣。你不是研究他嗎?你不是學習他嗎?現在學習他、研究他,用他的精神頭做事,正是時候。
我在單位時間裏苦鬥,我可不希望我的讀者閱讀痛苦。書的清樣出來,我常常改動較大,包括章節次序的調整,材料的增加,文句的修飾等等。這給編輯工作帶來不少麻煩。濟南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責任編輯朱孔寶、張靜,不厭其煩,認真核對,提出不少好的修改建議,付出了心血。最後,我還要感謝濟南出版集團董事長王淑銘同誌,總編輯丁少倫同誌,感謝他們為本書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最後我要感謝季羨林先生的親屬季承、弭金冬、常永德,感謝他們對本書寫作給予的幫助,特別是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
本書畢竟是趕寫出來的,舛誤一定不少,懇請方家提出批評意見。
書稿出來,我的任務完成了。至於讀者的看法,市場的反響,隻有留給曆史去說了。
本書作者於200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