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經過風風雨雨之後,終於團聚在了一起,而未來的生活,這時看上去似乎也是一片光明。
1990年初,由沈陽市和平區經貿委挑頭,聯合了另外幾個單位,把位於和平區勝利大街中段的一座廢棄辦公樓,改建成了服裝批發市場,取名為“沈陽國際服裝城”。1990年9月中旬,劉湧在國際服裝城租賃了一個攤位,又做起了他的皮衣生意。
皮衣生意的季節性很強,跟羽絨服差不多吧。一般來說,經營皮衣都是夏天訂貨、進貨,秋冬季節銷售。如果到了秋冬季節再去進貨,往往就不趕趟了,因為到了那時廠家的庫存多半是一些殘次品,或者是款式老舊的滯銷貨。要是這時下新訂單,等到交貨,差不多春節期間的銷售旺季已經過了。到了劉湧生意開張的9月中下旬,已經錯過了訂貨進貨的時機,也就是說劉湧的生意一開張就麵臨著無貨可賣的難題。
劉湧回沈陽時帶了三十八萬現金,給了劉凱峰兩萬,馮奇誌兩萬,擺平官司又花了十四萬,再加上租賃鋪麵等亂七八糟的開銷,到生意開張時,他手上的流動資金僅僅剩下了十六萬。這點資金做零售業務還勉強可以,搞批發是絕對不夠的。隻是鋪麵已經租賃了,一切的準備工作也都做了,所以無論如何,硬著頭皮也要把生意幹起來。於是劉湧帶上全部資金,南下去了河北辛集。
當年中國有兩大皮製品集散地,都在河北,一個是張家口,另一個便是辛集。張家口是傳統的裘皮貿易中心,而辛集則是新興的皮革及皮革製成品生產、銷售基地。當時全國百分之八十的皮革,百分之四十的皮革製品,都產自辛集。在廣州做生意時,劉湧的大部分供貨商也都來自辛集。
到了辛集後,劉湧在幾個熟識的供貨商那兒兜了一圈,情況果然不妙,家家都把庫存賣光了,就算馬上下訂單,最快也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交貨。劉湧沒轍,便又走訪了另外幾家企業,情況也都差不多,都沒貨,隻有一家鄉鎮企業有現貨,但是那批貨卻比較特殊。這家鄉鎮企業1990年年初的時候,接了河北省外貿公司的一筆大單,按照外貿公司提供的樣品,生產了五萬件小牛皮西裝。但等到了交貨的日子,外貿公司卻反悔了,寧願損失五百萬的定金也不再要這批西裝。原因是這批西裝本是準備外銷蘇聯的,而1990年蘇聯政局動蕩,社會巨變,早先訂貨的蘇聯一方已經找不到了,或者說是不存在了。鄉鎮企業沒辦法,隻能認倒黴,自己尋找銷路。
服裝這門生意,那是必須牢牢把握市場趨勢的,皮衣也不例外。比如現在你弄一批毛呢料子的中山裝去市場上賣,必然賠個血本無歸。你就是白送,我都不會要的,因為穿這種衣服的成本太高了,幹洗太費錢。而且現在穿這種衣服上街,會被人當成傻瓜。與此同理,當年,皮西裝也不被國人所認可,一說起皮衣,人們心目中隻有皮夾克和皮大衣。所以,盡管這批西裝都是選用最上等的小牛皮精工縫製,可還是成為了滯銷貨。當時一件中檔的羊皮夾克零售價在一千元左右,而廠家為了處理這批西裝,把批發價降到了二百元一件,可是依然賣不動。
當劉湧親自考察了這批西裝的成色,他動心了,決定冒險一試。劉湧認為眼下皮西裝雖然不流行,可不等於未來也不流行,以如此低廉的價格買到如此高檔的皮衣,無疑是非常超值的。假若第二年流行皮西裝的話,以這批貨的質量來說,最少他也能賺到三四倍的利潤。即使第二年銷路仍然不暢,那麼以低於皮夾克一半以上的價格零售,相信至少也不會賠錢。考慮成熟後,劉湧毫不猶豫砸下全部資金,購買了八百件皮西裝,運回了沈陽。
單就這一筆生意來說,劉湧的帳算得很精,眼光放得也遠,可以說算無遺策,後來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不過,紛繁複雜的世事,又豈是人力可以窺測?正是這批物美價廉、讓劉湧大賺了一筆的皮衣,指引著劉湧一步一步走上了黑道。
當年沈陽國際服裝城總共有大概四五百家商戶,全部都是做服裝生意,賣皮衣的也不在少數,但是賣皮西裝的就隻劉湧一人。雖然劉湧做的是獨家生意,等到了十月份的皮衣銷售旺季,相比其他商戶劉湧的生意卻仍然不見起色。比如別人家一千塊一件的皮夾克,平均每天能賣出一件,而劉湧的皮西裝隻賣五百,卻平均三天才能賣一件。經過仔細考慮後,劉湧狠狠心又冒了一次險,他把皮西裝的銷售價格提到了一千二百塊。
價格提上去後,皮衣的銷量竟然並沒有變化,仍然是三天左右就能賣出去一件。這樣一來,劉湧的利潤總額就翻了兩倍,所以零售的數量雖然少,但劉湧賺的利潤總額比其他皮衣銷售商還要略多一點。可是劉湧的生意光靠零售不行啊,八百件皮衣,以這樣的銷售速度那得賣好幾年才能賣完。為了加快出貨速度,劉湧便想了許多辦法要把批發業務也做起來。隻是費盡周折後,卻收效甚微,絕大部分的零售商隻願意給劉湧代銷、代賣,卻不同意直接進貨,因為都嫌皮西裝賣的太慢,怕把貨砸在手裏。
按說零售商願意給代銷也算不錯了,隻是劉湧沒法接受這樣的條件,原因是劉湧的資金已經見底了,讓零售商代銷就等於是劉湧掏錢給零售商鋪貨,這時的劉湧既沒這麼多資金,也不願意冒那麼大的風險,他擔心貨賣了後錢收不回來。
後來經過劉湧不屈不撓的努力,說動了五愛市場的幾家服裝店,試探性地購進了他幾件皮西裝,可惜一段時間後,反饋的銷售情況也不怎麼樣,比起皮夾克的銷量確實差很遠。好在五愛市場人流量巨大,遠遠不是國際服裝城所能比,再怎麼著零售商也比劉湧自己賣得快。劉湧給這幾家服裝店的批發價隻有三百塊一件,看在高額利潤的份上,這幾家服裝店終於成為了劉湧的固定渠道,答應與劉湧長期合作。
等到了11月末,寒潮湧動的時節,批發加上零售,劉湧的皮西裝平均每天走貨量達到了十件左右。按照這樣的銷售勢頭,在1991年春節到來之前,八百件皮衣賣完已經不成問題,而且計算賬目,這批皮西裝最少也能為劉湧帶來十萬元以上的純利潤。至此,劉湧在沈陽的創業,取得了初步成功,在當時那個年代算是難能可貴了。不過,這僅僅是牛刀小試,以劉湧的雄心和膽略,他想要的遠不止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