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暴富的機遇(2 / 3)

到了這個時候,劉湧終於意識到,他碰到的可能已不僅僅是一筆、兩筆生意那麼簡單。

劉湧和那個翻譯深入地交流了一番,這才知道這些老毛子原來都是倒爺,也知道了皮西裝在蘇聯竟然是緊俏貨。於是劉湧試探著問這些蘇聯倒爺能不能等兩天再提貨,倒爺們商量後,都表示可以等。劉湧便也留下了那個翻譯所住酒店的地址,又告訴那些倒爺,隻要貨一到,立即通知他們。

把第二批倒爺們送走後,劉湧立刻給河北辛集那家鄉鎮企業掛了個電話,問那邊的皮西裝還有沒有貨。鄉鎮企業說貨源充足,還有四萬多件積壓在倉庫裏呢。劉湧一聽,全身一熱,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機遇來臨了。四萬件皮西裝,如果都能以五十美金的價格賣給蘇聯人,那將淨賺一千萬的利潤。退一步說,少賺點,即使每件隻加價一百塊人民幣,那也能賺到四百萬。

但是,四萬件皮衣,吃下這麼大一批貨需要八百萬以上的資金。劉湧仔細想了想,知道自己短時間內不可能一次性籌集到這麼多錢。要想把到嘴的這塊肥肉吃下去,一是要盡可能多的籌集資金,二是行動要迅速,快進快出,分批消化那四萬件皮西裝,若是拖得太久,上下遊客戶接上了頭,就沒有身處中間的劉湧什麼事兒了。思慮既定,劉湧馬上又打電話四處借錢。

劉湧不是沒見過錢的主,但一千萬呐,那個年代很多人做夢都不敢想的一筆巨額財富啊,所以當時劉湧真的有點激動。一激動,人就容易疏忽一些細節,而往往就是這些細節能夠決定一件事的成敗、一個人的命運。就在劉湧接待那兩撥蘇聯倒爺時,他隔壁的那家商戶就一直在豎著耳朵留意劉湧這邊的動靜。劉湧打電話的時候,因為興奮,說話聲音很大,他的許多商業機密,又被隔壁的鄰居偷聽了去。所有這一切,處於激動狀態中的劉湧卻渾然不覺。正是這個微不足道的疏忽,不但導致了劉湧與李俊岩大動幹戈,更將在沈陽黑道上挑起一場曠日持久的爭端。

國際服裝城的四五百商戶中,隻有一小半是沈陽本地人,其餘的商戶來自山南海北,哪兒的都有。在這些外來商戶裏麵,有十六家溫州商戶來自同一個村,相互之間沾親帶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關係緊密的家族式商業聯盟,這裏姑且將這幫溫州人稱之為“溫州聯盟”。

溫州聯盟的主營業務就是皮革製成品的批發和零售,除了國際服裝城這一個據點,他們在沈陽各處大型批發市場也都有門店,僅在五愛市場的攤位就超過了二十個。溫州聯盟的銷售渠道覆蓋了整個東三省,在行業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力,這個聯盟有一個領頭的人,名字叫秦瑞田。這個秦瑞田很有點傳奇色彩,1978年他開始偷偷地經營小本生意,結果剛賺了幾千塊錢便被政府給抓了起來,差一點就槍斃。1980年放出來後,改革開放開始了,他靠著往東北販賣皮帶、皮鞋發了家,後來落戶五愛市場專營皮革製品,1990年時他在沈陽成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資產已經超過了千萬。十餘年間,秦瑞田的許多親戚陸續被他帶到了沈陽,在他的扶持下也都幹起了皮革製品經銷商。

偷聽劉湧商業機密的這個家夥,是秦瑞田的堂弟,名字叫秦瑞芳。秦瑞芳並不經營皮衣,他是專做皮鞋生意的,但是秦瑞田卻是也做著皮衣業務,於是秦瑞芳把從劉湧那兒偷聽到的全部消息都告訴了秦瑞田。秦瑞田多年的商海沉浮,經驗老到,一聽他就知道這是一個賺大錢的絕好機會。就在劉湧還絞盡腦汁四處籌款之時,秦瑞田已經懷揣著支票,飛往石家莊了。其實秦瑞田一時之間也難以湊齊八百萬的現金,但他卻有另外的辦法。

1990年的時候,中國的金融秩序就是一個字:亂。貸款融資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信用社、銀行恨不得把錢都放出去。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的利率高,大概一年期固定存款利率在百分之八左右吧。這麼高的存款利率,如果不把款放出去生利,那就要賠錢的。不過貸款再容易,劉湧想幾天之內想拿到百萬以上的貸款,還是不太可能。三天之後,劉湧借遍了親戚朋友,再加上他的自有資金,也隻勉強湊齊五十萬。最後張金又利用當會計的便利,挪用了五十萬公款,給劉湧湊了個整數一百萬。

湊齊一百萬的當天,劉湧也揣著支票趕往了辛集。兩天後,當劉湧興衝衝地來到那家鄉鎮企業,拿出支票說要進五千件皮西裝時,人家廠長卻告訴劉湧不賣了。這一手劉湧早就料到,他估計是鄉鎮企業想加價,於是問對方準備加多少錢。鄉鎮企業的廠長是個實在人,他也不隱瞞,把不再賣給劉湧皮西裝的原因一五一十都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