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誰有錢,誰就戰到最後(1 / 3)

第十二章 誰有錢,誰就戰到最後

從戰場上,我們也許能看到日本失敗的軌跡。接著,讓我們從經濟和商業層麵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日本會走向絕境,畢竟,戰爭真正拚的是經濟實力。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表麵上看,日軍無往而不利,迅速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但實際上,它們的經濟正在逐步崩潰,走向深淵。

湊合活著

小畑忠良在當時的日本算是一朵奇葩,還有一朵奇葩更加奇,他也在政商之間尋找生存空間,但他常常抑鬱難當,渴望自殺,他就是豐田喜一郎。因為豐田本來是賣紡織機的,後來豐田喜一郎非要造汽車,才有了這塊領域,試想,如果沒有汽車的話,豐田織布機早就因為軍需生產被別的公司吞並了。也正是因為有汽車,政府也調撥了不少資源支持豐田生產,豐田喜一郎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後來,豐田利三郎幹脆辭去社長的職位,把大權交給了自己的內弟。

但是豐田喜一郎一點都不高興,他覺得戰爭的硝煙已經淹沒了汽車工業,每天大批的卡車從自己的工廠開走奔赴戰場,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再說,在嚴厲的統治政策下,他也沒什麼正經事兒幹,隻能每天躲在屋裏讀書、寫字。有段時間,豐田喜一郎都不想活了,他看了很多關於自殺的書。這些書就類似於《你不可不知道的自殺三十六計》《自殺那些事兒》《自殺是個什麼玩意兒》等等。

但是他又舍不得,他內心還有期盼和願望——在未來的一天,戰爭還是會停止的,汽車還是會重新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來的。

可問題是,平靜的生活在戰爭的陰霾中根本無法持續下去,豐田喜一郎的自殺秘訣還沒研究完,石田退三就來找他了。

當時,石田退三主要負責豐田織布機的業務。他的壓力很大,因為,在太平洋戰爭之後,日本新的經濟政策要求取消那些與戰爭無關的工業,所以,政府要求石田退三停止生產織布機,改行製造鋼鐵。

石田退三瘋了,他一把抓住豐田喜一郎:“兄弟我以後就要當鐵匠了,我們的員工也都要當鐵匠掄大錘了!”

豐田喜一郎樂了,他覺得世間有趣的事兒還真多,還是別死了,湊合活著吧。

他問石田退三:“那你打算怎麼辦呢?”石田退三一臉愁苦:“我哪兒知道?這不是向你求助嗎?”

豐田喜一郎內心深處知道,石田退三肯定已經有辦法了。於是,他決定逗逗自己這位好朋友:“我也不知道啊,要不咱們就關門大吉吧。”

石田退三鐵青著臉:“你太狠了,真的不幫助我了?其實很簡單,你分點零部件業務給我不就得了?難不成你讓我們造飛機坦克去?別說我們根本造不出來,就算能弄出來給了軍部,那幫土匪也未必肯付錢給咱們。”

豐田喜一郎點點頭,他知道,隻好如此了。

說變就變,第二天,人們驚奇地發現,豐田織布機製作所已經消失不見了。一輛輛大卡車把汽車零部件的生產設備運了進來,軍部的人也很驚訝,本來都預備好了封條打算讓織布機製作所關門大吉,沒想到啊,沒想到……

在這兒講述這段往事,無非是想告訴讀者們,任何國家都是一樣,太平盛世的時候怎麼折騰都好說,一旦進入極端的環境裏,一家企業能否迅速、靈活地對應變化就成了生死存亡最關鍵的因素。當然,變化源自於實力,沒有實力,想變化也隻能是無米之炊。

可是,當時豐田公司還是沒能全身而退,順利過關。豐田汽車雖然能容納下織布機製作所,但豐田旗下的豐田紡織和豐田押切紡織兩家工廠還是被日本政府強行劃進了中央紡織公司,失去了經營主導權,淪為戰事的工具。

不過有所失必有所得,在偷襲珍珠港之後,日軍認識到,自己國家的空中力量還有待加強,於是加緊了飛機製造的步伐。軍部一紙命令,要求豐田家族進行飛機的製造。

豐田喜一郎還是很淡定,而且還有點小慶幸,因為,我們前邊說過,豐田喜一郎很早以前就對飛機感興趣,但造那玩意兒實在太複雜了,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所以豐田喜一郎後來就放棄了。

這回,政府強迫他們造飛機,倒是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很快東海飛行機公司成立,這家新公司豐田出資60%,川崎航空機公司出資40%,是100%的民間資本。當然,現在扯這個民間資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民間資本也是被國家帝國主義牢牢掌控著的。

東海飛行機公司就坐落在豐田工機廠旁邊,而為飛機製造引擎的工廠則坐落在舉母一帶。

當時,日本軍部對這家飛機工廠寄予厚望,他們要求工廠製造1,000馬力以上的朋馳V型12汽缸引擎,和陸軍練習機使用的500馬力星型9汽缸引擎。

豐田喜一郎把這些任務統統地交給了熱愛飛機製造的豐田英二。英二欲哭無淚,因為他知道,這個製造要求太高了,按照當時日本的技術水平,就是打死他也完成不啊。

沒辦法,完成不了也得硬著頭皮幹啊。中間大家一起努力的過程咱就不說了,直接說結果吧,東海飛行機公司每天忙忙碌碌地研製大馬力飛機,但是,一直到日本被原子彈轟炸,一架飛機也沒造出來過。

飛機雖然沒造出來,豐田的汽車還是源源不斷地被扔向戰場。隨著日本在戰爭中越來越處於劣勢、資源越來越受到限製,軍部對汽車的質量已經幾乎放棄了,它們要求豐田,隻要你們造出的卡車能跑就行了。1941年12月,豐田卡車生產達到頂峰,月產2,000輛,完全超過了設計能力。

於是,多快好省地造卡車成為了日本的新風尚。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從製造飛機到生產各種汽車,技術方麵的工作主要就由豐田英二負責。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喜一郎待在家裏一絲不苟地研究著如何自殺。

豐田喜一郎其實有點心急了,很快,他不需要自殺了,因為日本已經走向了失敗的邊緣,日本也在慢慢自殺。

自從1941年冬天,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一直到1942年5月,短短的半年時間裏,日軍在南洋可以說是勢如破竹,略地無數。

但客觀地說,裕仁天皇和他的幕僚們還真沒有特別亢奮,他們意識到,“侵略尚未成功,大家仍需努力!”

1942年2月,裕仁天皇和當時的首相,臭名昭著的東條英機一起發布了一個宣言,意思就是,日本是為了世界和平而戰,現在日本的目標快完成了,大家可以不用再打了。

這個宣言的目的,一方麵,是告訴歐美國家,我們暫時不打了;另一方麵,天皇和東條英機考慮到戰線不應該拉得過長,時間越長,日本戰敗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美國人民可沒那麼好糊弄。羅斯福自從“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就一直督促軍方轟炸日本本土,給這個不可一世的國家施加必死的壓力,但這個想法的實現充滿著困難。

為什麼呢?因為美軍基地離日本本土實在太遠了。就算從離日本最近的中途島基地出發,美國的飛機也是有去無回。那麼,可以用航母上的飛機啊。的確是這樣的,但問題是,美國航母的作戰半徑在300海裏左右,而日本在本土海岸線600海裏之外就駐紮有海軍。換句話說,美國的航空母艦還沒開始打架呢,就可能被日本鬼子發現。

時間到了1942年,美國人終於設計了一個絕妙的空襲計劃:那就是讓航母帶著B-52轟炸機行駛到離日本本土最近的海域,然後實施空襲。

空襲結束之後,戰機飛向中國,降落在國民黨控製的機場,這樣,戰鬥任務就能順利完成。

4月2日,16組飛行人員登上了剛剛投入使用的新航母“大黃蜂”號,“大黃蜂”號直奔日本而去。4月18日中午,16架B-52轟炸機騰空而起,濃重的陰影開始籠罩在東京的上空。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還有一句點評:“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