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誰有錢,誰就戰到最後(2 / 3)

就在美國的B-52轟炸機飛翔到東京上空的時候,日本人民正在安詳地吃著午飯。飛機的巨大轟鳴聲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大家以為是飛行表演,紛紛摘下帽子,向自己的隊伍低頭致敬。

這時,一枚枚重達500磅的炸彈從飛機上扔了下來。

轟炸持續了1個多小時,東京地區大部分商業區、煉油廠和油庫都付之一炬。

爽足了的美國空軍完成任務之後,飛向中國的西南地區,降落在了國統區。

按說這次襲擊給日本人打擊不小。他們一直以為,天皇陛下是神的後人,侵略亞洲是神的旨意,可是神怎麼也不靠譜兒,讓美國人打我們呢?所以,當時被揍了一頓的日本人的士氣受到極大地挫傷。

為了挽回顏麵,在中國地區的日本軍隊開始了瘋狂的報複活動,他們在南昌活捉了8名美國空軍士兵,處死了3人。同時,開始對中國江西省進行了瘋狂的掃蕩,致使25萬中國人無辜死亡。

不僅如此,美國的空襲給日本人最大的啟示是:戰爭進行到這個程度,最大的敵人就是來自大海東邊的美國,他們必須嚴陣以待,消滅敵人。

垂死掙紮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日本人決定占領夏威夷和日本之間的中途島,因為那是美國非常重要的軍事基地。

中途島,麵積隻有幾平方公裏,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該島距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橫濱均相距2,800海裏,處於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故名中途島。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裏,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中途島一旦失守,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唇亡齒寒。

5月27日,日軍第一批海軍整裝出發,其中包括4艘航母、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和200多架艦載飛機。

兩天之後,日軍第二梯隊也離開碼頭,一路向東,這個梯隊包括34艘軍艦,是此次作戰的主力艦隊。

日本人的作戰計劃堪稱完美:先讓先頭部隊的空軍橫掃中途島,摧毀軍事設施,同時引蛇出洞。然後再讓主力艦隊出麵,消滅敵人。

隻可惜,在戰爭全麵爆發之後,美國人的科技實力和智力確實技高一籌,日本人絕對自歎弗如。

開戰之後,美國和英國、荷蘭一起致力於破解日本的密碼工作。他們憑借著高超的技術獲悉,日本會襲擊一個叫“AF方位”的地方。

那麼,“AF方位”是哪裏呢?

西方國家為了弄清楚這個答案絞盡腦汁,有人說,AF是中途島,也有人說,AF應該是阿留申群島。他們爭執了好久,也沒搞清楚AF到底是哪兒。

最後,有一個聰明絕頂的軍官想出了一個聰明絕頂的方法:美軍發布了一個假消息,說中途島缺水,讓珍珠港支援。

很快,美軍截獲了日本發出的一條消息,內容就是:中途島缺水。

好吧,中途島已經是日本的獵物了。

獲得了重要消息之後,美國人開始了巧妙地布局。他們安排了3艘航空母艦和50多艘艦隊埋伏在中途島東北部,熱烈歡迎日軍的“蒞臨”。

6月4日,100多架艦載轟炸機騰空而起,開始實施轟炸中途島的任務,但此時,美國空軍早就作好準備應戰了。

雙方在空中展開激戰,日本人沒占到大便宜,隻是損毀了一些中途島上的小設施。

但當時日本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戰計劃可能被美國人知道了。他們把準備投放魚雷的戰鬥機改裝上了炸藥,預備來一次第二輪攻擊,完成第一輪沒有完成的目標。

美國人根本不給他們機會,他們瞅準了空隙,開始猛烈轟炸日本艦隊。

一瞬間,日本有4艘航母和1艘巡洋艦沉沒,300多架戰機也跟著沉入海底。

這時候,在300海裏之外的主力艦隊正在風馳電掣般地趕來,他們希望憑借著主力挽回戰局。

美國人早就對日本人的心思洞若觀火,他們順利打擊了先頭部隊之後,迅速撤退,不給日本主力艦隊任何機會。

而日本主力艦隊發現自己的行動已經暴露,隻好悻悻而歸,全軍撤退。

“中途島戰役”的意義,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總之,從這次戰役之後,日本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而盟軍的反撲正式拉開序幕。

美軍決定讓自己的優勢進一步擴大,麥克阿瑟看中了所羅門群島最南端的瓜達卡納爾島。1942年7月,瓜島淪陷,日本把這塊寶地當做跳板,企圖控製太平洋戰局。美國則希望奪取瓜島,建立抗日基地,削弱日本在南洋的力量。

這場爭奪戰耗時四個月,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後還是美國人勝出,在消滅了兩萬多日軍之後,占領了新不列顛和新幾內亞的重要基地。到了1942年年底,美軍掌控了瓜島的製空和製海權。當時被美軍俘虜的日軍人數很少,主要是因為鬼子們寧死不降。據說,日本人本來打算在南洋地區玩持久戰,所以除了軍隊,這裏還住著很多家屬。瓜島淪陷之後,日本的家眷們拚死抵抗,失敗之後,集體自殺,還有六七歲的小孩們互相扔手榴彈幫助小朋友去見閻王。

12月31日,裕仁天皇召開會議,決定從瓜島撤離。當時,天皇很困惑地問大臣們:“為什麼美國人幾天就能造一個機場,然後派飛機來打咱們,為什麼咱們不行呢?”

大臣們說:美國人造機場用的是機器,咱們,用的是活人。

這句話充分證明了,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不是蠻力、不是炮火,更不是所謂的“聖戰”的信念,誰有真金白銀,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我還想起那句話:跳梁小醜,雖強必戮。

在日本不斷走向失敗旋渦的時候,將領們還在努力挽回頹勢,希望重振雄風。1943年4月18日,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決定視察官兵,鼓舞士氣。他乘坐著飛機,在六架零式戰鬥機的護送下飛往巴拉爾島日軍基地。

沒想到的是,美國人又一次破譯了日軍行動的密碼,掌握了山本五十六的動向。他們在途中埋伏下30架遠程戰鬥機,等待著山本五十六自投羅網。

結果是,山本五十六乘坐的飛機被擊落,這位叱吒風雲的戰爭狂人消失在茫茫的森林之中。

從戰場上,我們也許能看到日本失敗的軌跡。接著,讓我們從經濟和商業層麵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日本會走向絕境,畢竟,戰爭真正拚的是經濟實力。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表麵上看,日軍無往而不利,迅速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但實際上,它們的經濟正在逐步崩潰,走向深淵。

因為西方國家對日本的貿易封鎖,讓日本的外彙急劇短缺,很多必要的生活物資換不來,而用於戰爭的船隻也成了一個大問題。

隨著日本在南洋勢力的擴張,越來越多的士兵需要運送到那邊,可是,沒有那麼多船當交通工具,這讓日本政府焦頭爛額。為了不耽誤戰事,政府開始征用老百姓的船。到了1942年,中途島海戰時期,有60%以上的民用船隻被軍隊征用。這就造成了老百姓們沒船可用,很多運輸企業,像三菱這樣的公司也陷入了缺乏運輸工具的境地。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隨著戰爭的擴大,美國力量越來越剽悍,它們看見日本運輸船二話不說就放魚雷。1943年之後,每個月日本都有船隻被美軍擊沉。

日本占領南洋的本意,就是避開外彙幹擾,直接去那搶資源。美國人已經看透了日本的心思,所以狂炸日本的運輸船,弄得日本國內物資越來越缺乏,人們活著都困難,何況打仗了。

沒辦法,為了改變頹勢,日本準備把海上運輸轉為鐵路運輸。他們在日本本土、朝鮮和中國華北地區用鐵路來運輸貨物,代替了之前的海運。這個方法起初還挺奏效,鐵路有時候非常快,比海運還快。等貨物運到韓國港口之後,再由運輸船把貨物送到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