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一招也沒堅持多久就幾乎廢棄了,因為當時美國艦隊已經牢牢控製了海權,他們看見日本運輸船就毫不留情地轟炸、讓它們消滅,這樣一來,日本又陷入了危機。
這種危機直接影響了日本人的生活。前麵我們說過,日本在剛開戰的時候,物價下降,大米過剩,米農深受其害。後來,日本深陷中國和南洋戰場,大米開始變成稀缺品種,價格一路飆升。
為了保證前方軍隊能吃飽飯,日本開始對大米進行配給製度,有的時候還強行征購,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都食不果腹。當時,一個日本人一天能分配到大米三百三十克,也就是說,一天還不到一斤糧食呢。1940年之前,老百姓還能買點紅薯、土豆充饑,但到了1942年之後,日本又頒布了《糧食管理法》,規定了大米之外其他的主食材料也進入管製範圍,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了。
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都在追問,戰爭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難道就是活活餓死嗎?
時間進入1944年之後,沒有人還相信日本能取勝了。日本的戰時經濟也像懸崖邊上的巨石一樣,被自己一腳踢入了深穀。
經濟決定戰爭
如果我們隻是從日本的角度來解讀的話,可能你還是無法了解日本經濟方麵失敗的原因,所以,我們來對比一下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實力,這樣就能對日本戰敗的原因有深入地了解了。
總體來說,日美之間的對決,其實是日本人狂熱的夢想和美國深不見底的經濟實力之間的對決。
比如,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後,被日本人打的隻剩下3艘航母,但之後的兩年裏,美國航母數量激增。到“二戰”結束前,美國已經有50多艘航母,飛機也從1941年的3,638架上升到1944年的30,070架。
為什麼美國的武器裝備能增長得如此迅速?因為美國當時也進入了戰時經濟狀態,集中一切力量多、快、好、省的生產軍用物資。
那麼,為什麼日本的戰時經濟就把它們自己推向了深淵呢?日本這個國家資源太過匱乏,為了取勝,他們占領了富庶的南洋一帶,但是,暴發戶通常都這樣,即使有了錢了,也不會花。
日本人雖然掌控了大量物資,但他們一直無法擺脫美國人的騷擾。前邊咱們說了,很多運輸船隻被美國戰機無情地摧毀,這就導致了大批戰略物資無法運到日本本土,更別說運到中國戰場了。
數據顯示,日本在開戰的時候有商船700萬噸位,但是到了“二戰”結束前,這個數字變成了100萬噸位。
從經濟結構來看,日本走向失敗似乎也是必然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工業的確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讓世人羨慕的成就,但跟美國比起來,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當時日本人口是7,300萬左右,有四成的人還從事著精耕細作的稻米種植,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人階層人數根本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
有日本學者曾經無限遺憾地說,如果日本再好好發展十幾年工業,肯定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打敗美國也不在話下。
1943年,丟人的意大利向盟軍投降,德國也在戰場時頻頻失利。11月底,開羅會議召開,三大巨頭商量如何徹底打敗日本,同時討論日本戰敗後的處置方式。
1944年之後,日本在南洋的領地幾乎消失殆盡,特別是特魯克島戰役的失敗,讓日本徹底失去了信心。3月,老天爺都開始懲罰日本了。當時聯合艦隊的全體高層人員浩浩蕩蕩地向菲律賓轉移,可是這幫人居然神秘地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1944年6月開始,美軍的反攻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馬裏亞納群島一直是日本中西部太平洋地區的絕對防禦圈,可惜被美國人的狂轟濫炸所占據。6月15號,塞班島失陷。幾天後,馬裏亞納群島被美軍徹底控製,日本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7月9日,塞班島上的日軍全部陣亡。
塞班島的丟失決定了日本必敗的未來,因為美軍控製了這裏之後,就使得日本本土陷入了美國B-29轟炸機的轟炸範圍了。
隨著馬裏亞納海戰的失敗,東條英機內閣也宣布解散,這個被人們稱之為“堅不可摧的內閣”終於黯然落幕,它標誌著日本集權統治的全線崩潰。
與此同時,歐洲戰場的盟軍也一路順利。在蘇聯紅軍和諾曼底登陸的英美聯軍的夾擊之下,歐洲大陸基本上都被解放了。
1945年4月16日,蘇聯的朱可夫元帥向德國首都柏林發起了最後的進攻。4月份的最後一天,希特勒和他的伴侶一同自殺。5月8號,德國宣布投降。
德國兄弟的投降對日本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從1944年,美軍占領馬裏亞納群島之後,日本本土就接二連三地遭到美軍無情的騷擾。到了年底,美軍在菲律賓登陸,日本駐軍被迫投降。
1945年3月,日本的門戶硫磺島失陷。6月,衝繩也落入了美國手中。美國人占領了這兩個重要島嶼之後,把硫磺島和衝繩改造成了軍事基地,天天派遣轟炸機騷擾日本島。這對日本人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因為日本人為了防止地震侵襲,房子都由木板建造,結果轟炸之後,房子瞬間燃燒,無數無辜市民葬身火海。
更可怕的是,日本陷入了兩難境地,因為蘇聯紅軍在歐洲戰場的節節勝利後,他們又開始打擊日本在中國的勢力。
當時,腹背受敵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依然沒有投降的念頭,他們還打算苦苦支撐到最後的一刻。
於是,美國人決定先下手為強,結束戰爭。
1945年8月6日,廣島被原子彈幾乎徹底摧毀,3/5的城市消於無形,近八萬居民成為了鬼魂。
第二天,杜魯門總統驕傲地說:“這是戰爭史上迄今為止所使用過的最大的炸彈。”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與此同時,英軍也在海上航行了6天之後,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猛烈地打擊。
8月9號,第二顆原子彈光臨長崎,同樣是毀滅性的打擊。
同一天,日本政府內部正在討論要不要投降的問題。日本的軍國主義者依舊頑強,他們強烈反對投降,還建議天皇說,正麵打不過,咱就隱居山野,開展遊擊戰。
裕仁驚了,自己好歹也是皇族,豈可混跡山野呢?
雙方爭執了很久,主戰派認為,投降可以,但必須提出我們的條件,這包括:承認日本皇室,自動撤兵,對戰爭負有責任的人要讓日本自己解決,同盟國不占領日本本土。
而主和派隻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讓西方社會接受天皇製。
這次會議討論了好幾個鍾頭,也沒有任何結果。就在此時,長崎被原子彈襲擊的新聞傳到了會議現場,不過主戰派們依然不為所動,堅持要鬥爭到底。
雙方繼續唇槍舌劍,一直到半夜,還是沒有結論,怎麼辦?最後主戰派與主和派達成一致意見:既然互相不能說服對方,那就讓天皇“聖斷”吧!
於是,半夜12點,禦前會議召開,雙方繼續熱火朝天的爭吵不休。
最後,主和派開始不顧主戰派的叫囂,拿起《波斯坦公告》大聲朗讀。
天皇聽了之後,心也冷了,他最後說:“一想到要解除忠誠的軍隊的武裝,要懲辦戰爭的責任者,確實難以忍受。可是,現在卻要忍受這難以忍受的痛苦,而且必須忍耐。想起明治天皇在三國幹涉時(三國幹涉日本歸還中國遼東半島)的心情,我自己也是飲恨讚成外相的提案的。”
外相的提案是什麼?就是投降。
說完這番話之後,裕仁天皇站起身,默默地離開了會議室,在他身後響起了痛哭流涕的聲音。